河西走廊
中國甘肅省西北部狹長高平地,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
因位于黃河以西,為兩山夾峙,故名。又因在甘肅境內,也稱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數(shù)十公里,海拔1,500公尺左右。大部分為山前傾斜平原。走廊分為三個獨立的內流盆地︰玉門、瓜州、敦煌平原,屬疏勒河水系;張掖、高臺、酒泉平原,大部分屬黑河水系,小部分屬北大河水系;武威、民勤平原,屬石羊河水系。
在整個走廊地區(qū),以祁連山冰雪融水所灌溉的綠洲農業(yè)較盛。走廊自古就是溝通西域的要道,絲綢之路也經過這里。敦煌莫高窟和陽關均位于走廊西部,蘭新鐵路也由此通過。
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玉門關,東西長約1,000公里,主要城市有武威、張掖、敦煌等歷史文化名城。它自古就是西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要道。漢唐時的“絲綢之路”經這里通向中亞、西亞,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條黃金通道,不僅是昔日的古戰(zhàn)場,也是甘肅著名的糧倉。
河西走廊又稱甘肅走廊,其南為海拔四、五千米的祁連山脈。其由一系列北西走向的高山和谷地組成,西寬東窄,由柴達木盆地至酒泉之間為最寬,約300公里。祁連山山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最高峰疏勒南山團結1峰海拔為6,305米,這基本上接近了青藏高原大多數(shù)山峰的高度。祁連山北側和南側分別以大起大落的明顯斷裂由高山一下降至平原,北坡與河西走廊的相對高度在2,000米以上,而南坡與柴達木盆地間僅1,000多米。在祁連山4,500米以上的高山上,有著豐厚的永久積雪和史前冰川覆蓋,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jié)融化,為這一地區(qū)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
北側則為龍首山-合黎山-馬鬃山(北山),絕大多數(shù)山峰海拔在2,000-2,500米之間,個別高峰達到了3,600米。這里山地地形起伏,逐漸趨于平緩,可以算準平原。河西走廊介于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的狹長平地,因其位于黃河以西,故得名。
西漢初期,河西走廊是匈奴人游牧的地方。通西域有功的漢武帝使者張騫第一次西去是在公元前139年,他就在這里被匈奴截住,軟禁了十年,娶妻生子。他壯志未酬誓不休,終于逃離西去,完成了使命,但在歸中原途中,又在這一帶被匈奴截留,一年多后,才回到長安,可見,通西域必須經過河西走廊。
張騫第二次去西域在公元前119年,這次行走比較順利。因為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兩次鏖戰(zhàn)河西走廊,將匈奴驅趕出去,咽喉之道得以暢通無阻。
河西走廊歷代均為中國東部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漢唐以來,成為“絲綢之路”一部分。15世紀以后,漸次衰落。亦為溝通中國東部和新疆的干道,為西北邊防重地。
古代絲綢之路在這里通過,張騫出使西域,不繞路走,而非要經過當時匈奴所控制的河西走廊,原因就在河西走廊的特殊地理位置上。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逼渲械摹疤焐健奔粗钙钸B山。河西走廊就位于祁連山山腳下,它的興衰存亡完全依賴與祁連山的雪水。而祁連山正處在我國地勢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之間,位于青藏高原北緣,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海拔如此之高,如果張騫要繞路南行,豈非要九死一生地去翻越它?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不切實際的。
民族有漢、蒙古、藏、裕固、哈薩克、回、滿等。以漢族為主,主要在綠洲區(qū)從事農業(yè)。藏族、裕固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則從事牧業(yè)。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冬春二季常形成寒潮天氣。夏季降水的主要來源是侵入本區(qū)的夏季風。氣候干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自東而西年降水量漸少,干燥度漸大。如武威年降水量158.4毫米,敦煌36.8毫米;酒泉以東干燥度為4~8,以西為8~24。降水年際變化大。夏季降水占全年總量50~60%,春季15~25%,秋季10~25%,冬季3~16%。云量少,日照時數(shù)增加,多數(shù)地區(qū)為3000小時,西部的敦煌高達3336小時。年均溫5.8~9.3℃,但絕對最高溫可達42.8℃,絕對最低溫為-29.3℃,二者較差超過72.1℃。晝夜溫差平均15℃左右,一天可有四季。民勤年沙暴日50天以上,而安西8級以上大風的風日一年有80天,有“風庫”之稱。走廊風向多變。武威、民勤一帶以西北風為主;嘉峪關以西的玉門、安西、敦煌等地,以東北風和東風為主。
氣候 河西走廊的氣候屬大陸性干旱氣候,盡管降水很少(年降水量只有200毫米左右),但發(fā)展農業(yè)的其它氣候條件仍非常優(yōu)越。
當?shù)卦屏肯∩?,日照時間較長,全年日照可達2550小時~3500小時,光照資源豐富,對農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十分有利。因地處中緯度地帶,且海拔較高,熱量不足、但作物生長季節(jié)氣溫偏高,加之氣溫日變化大,有利于農作物的物質積累,特別適于瓜果糖份的積累。
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屬于祁連山地槽邊緣拗陷帶。喜馬拉雅運動時,祁連山大幅度隆升,走廊接受了大量新生代以來的洪積、沖積物。自南而北,依次出現(xiàn)南山北麓坡積帶、洪積帶、洪積沖積帶、沖積帶和北山南麓坡積帶。走廊地勢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沖積平原形成武威、張掖、酒泉等大片綠洲。其余廣大地區(qū)以風力作用和干燥剝蝕作用為主,戈壁和沙漠廣泛分布,尤以嘉峪關以西戈壁面積廣大,綠洲面積更小.
在河西走廊山地的周圍,由山區(qū)河流搬運下來的物質堆積于山前,形成相互毗連的山前傾斜平原。在較大的河流下游,還分布著沖積平原。這些地區(qū)地勢平坦、土質肥沃、引水灌溉條件好,便于開發(fā)利用,是河西走廊綠洲主要的分布地區(qū)。
河西走廊氣候干旱,許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但祁連山冰雪融水豐富,灌溉農業(yè)發(fā)達。
以黑山、寬臺山和大黃山為界將走廊分隔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3大內流水系,均發(fā)源于祁連山,由冰雪融化水和雨水補給,冬季普遍結冰。各河出山后,大部分滲入戈壁灘形成潛流,或被綠洲利用灌溉,僅較大河流下游注入終端湖。
①石羊河水系。位于走廊東段,南面祁連山前山地區(qū)為黃土梁峁地貌及山麓洪積沖積扇,北部以沙礫荒漠為主,并有剝蝕石質山地和殘丘。東部為騰格里沙漠,中部是武威盆地。
②黑河水系。東西介于大黃山和嘉峪關之間。大部分為礫質荒漠和沙礫質荒漠,北緣多沙丘分布。唯張掖、臨澤、高臺之間及酒泉一帶形成大面積綠洲,是河西重要農業(yè)區(qū)。自古有“金張掖、銀武威”之稱。
③疏勒河水系。位于走廊西端。南有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西段的高山,山前有一列近東西走向的剝蝕石質低山(即三危山、截山和蘑菇臺山等);北有馬鬃山。中部走廊為疏勒河中游綠洲和黨河下游的敦煌綠洲,疏勒河下游則為鹽堿灘。綠洲外圍有面積較廣的戈壁,間有沙丘分布。
土壤
河西走廊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上。沖積扇上部組成物質以礫石為主,夾有粗砂,很少利用;沖積扇中部和下部組成物質以沙土為主,多辟為耕地。沖積平原土質較細,組成物質以亞砂土、亞粘土為主,也是開耕的主要區(qū)域。在長期耕作灌溉條件下形成厚達1米、有機質含量高、土壤肥力高的土層,為發(fā)展農業(yè)提供了優(yōu)越的條件。
走廊西部分布棕色荒漠土,中部為灰棕荒漠土,走廊東部則為灰漠土、淡棕鈣土和灰鈣土,淡棕鈣土分布在接近荒漠南緣的草原化荒漠地帶;灰鈣土分布在祁連山山前黃土丘陵、洪積沖積扇階地與平原綠洲?;易鼗哪翈У奈鞫艘允嗷易鼗哪翞橹?,東端以普通灰棕荒漠土和松沙質原始灰棕荒漠土為主,東北部原始灰棕荒漠土和灰棕荒漠土型松沙土占顯著地位。鹽漬土類廣泛分布于低洼地區(qū),自東向西,面積逐漸擴大。草甸土分布面積則自東向西縮小。
地帶性植被主要由超旱生灌木、半灌木荒漠和超旱生半喬木荒漠組成。東部荒漠植被具有明顯的草原化特征,形成較獨特的草原化荒漠類型,如珍珠豬毛菜群系、貓頭刺群系,除常見的荒漠種紅砂、合頭草、尖葉鹽爪爪等,還伴生有不同程度的草原成分,主要有沙生針茅、短花針茅、戈壁針茅、無芒隱子草、中亞細柄茅、多根蔥、蒙古蔥等。西部廣布礫質戈壁和干燥剝蝕石質殘丘,生態(tài)環(huán)境更加嚴酷。礫質戈壁分布有典型的荒漠植被,如紅砂、膜果麻黃、泡泡刺、木霸王、裸果木等群落類型。流動沙丘常見有沙拐棗、籽高、沙米、沙芥等。固定沙丘常見有多枝檉柳、齒葉白刺、白刺等。疏勒河中、下游和北大河中游有少量胡楊和尖果沙棗林。湖盆低地,鹽化潛水補給的隱域生境,分布有細葉鹽爪爪、有鹽爪爪、鹽角草鹽漠。河流沖積平原上分布有蘆葦、芨芨草、甘草、駱駝刺、花花柴、苦豆子、馬藺、拂子茅等組成的鹽生草甸。
為防止風沙和干熱風侵襲,綠洲地區(qū),采用鉆天楊、青楊、新疆楊、沙棗等,營造防風林帶,效果顯著。
河西走廊
被稱為“西北糧倉”的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西北部,自古就是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和戰(zhàn)略要地,是著名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里水草豐美,物產豐富,是靠祁連山積雪和冰川的融水滋養(yǎng)、灌溉而“造就”。一旦祁連山出現(xiàn)問題,對于本來就危機四伏的河西走廊生態(tài)無疑是釜底抽薪。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甘肅的安國鋒和郝樹聲,在互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約而同地提出以“加強祁連山生態(tài)保護”為主題的提案,提到作為整個河西走廊“母親山”的祁連山,出現(xiàn)了嚴重的雪線上移、冰川退縮、草原退化、林木減少等現(xiàn)象。
2007年全國“兩會”期間,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溫家寶總理談了他惦記甘肅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文化遺產保護,祁連山冰川保護,黑河、石羊河沙化鹽堿化治理。而這四件事情都與河西走廊生態(tài)環(huán)境有關。
在河西走廊東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沙漠有合攏趨勢,給楔子一樣鑲嵌其中的民勤綠洲帶來巨大壓力;在西邊,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逼近敦煌。有專家斷言,倘若任由形勢惡化,河西走廊生態(tài)環(huán)境有可能在50年內全面惡化。
河西走廊的生態(tài)危機
長約1200公里的河西走廊,處處可見戈壁荒漠。曾經富饒的絲綢之路黃金段,被生態(tài)問題折磨得苦不堪言。
東西兩頭,河西走廊都面臨著十分嚴重的生態(tài)問題。在走廊東部,民勤縣東西北三面被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包圍。因為缺水,民勤湖區(qū)已有50萬畝天然灌木林枯萎、死亡, 有30萬畝農田棄耕,部分已風蝕為沙漠。全縣荒漠和荒漠化土地面積占94.5%,其生態(tài)之嚴峻,引起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關注。
在走廊西頭,敦煌的最后一道綠色屏障——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66萬公頃區(qū)域中僅存的11.35萬公頃濕地,因水資源匱乏逐年萎縮,庫木塔格沙漠正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這塊濕地逼近。
有專家指出,祁連山生態(tài)問題的嚴峻性,充分證明河西走廊生態(tài)危機已全面升級,呈現(xiàn)全面圍堵的局面,已成為河西走廊發(fā)展的最大瓶頸。
由東至西,河西走廊境內分別是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甘肅省氣象局的最新資料表明,三大流域均存在較為嚴重的生態(tài)退化問題,這主要表現(xiàn)在植被覆蓋度和永久性雪蓋面積的減少,部分地區(qū)生態(tài)問題激化。
河西走廊位
于甘肅省西北部祁連山和北山之間,又叫甘肅走廊。東西長約1200千米,南北寬約100~200千米,因為位置在黃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南北介于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和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間,長約900公里,寬數(shù)公里至近百公里,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形如走廊,稱甘肅走廊。因位于黃河以西,又稱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肅省的河西五市:武威(古稱涼州)、張掖(甘州)、金昌、酒泉(肅州)以及嘉峪關。
河西走廊
氣候資源主要指大氣中的光資源、熱量資源、降水資源和風能等資源。 氣候資源既可以作為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天然來源,如光照、降水、熱量等對于農業(yè)生產就屬于典型的天然資源,也可以作為生產能量的物質,如太陽能、風能。 氣候資源還具有四大顯著特性:可再生性、清潔性、利用便捷性、總量巨大性。 氣候資源是地球“與生俱來”的豐富資源,由于其潛在的價值,具有巨大的開發(fā)利用潛力和環(huán)保效益,人類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即作為能源與物質的直接利用。 例如利用太陽能、風能發(fā)電、供熱及作為機械動力、利用空氣制氧、制氮等;二是間接利用,利用綠色植物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固定太陽能,生產有機物質等。近年來,在常規(guī)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的雙重壓力下,開發(fā)氣候資源作為未來一種替代能源已為世界各國所共識。 全球太陽能和風能利用發(fā)展極為迅猛。尤其是在風電方面,2002年,,全球風力發(fā)電量已增加到3203.7萬KW。 [2]
光能資源主要指來自于太陽的輻射和日照時數(shù)。河西走廊海拔高,干燥少云,空氣透明度高,日照時間長,太陽光能資源極其豐富。河西走廊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shù)總的地域分布為:由西北向東南逐漸減少,大部分地區(qū)年太陽總輻射量在5505~6412MJ/平方米(由于輻射觀測站點較少,統(tǒng)計量只以個別站點為代表,無法作圖),居甘肅省之最,在全國僅次于青藏高原(7000MJ/平方米)以上;年日照時數(shù)在2500h以上,河西中西部達到3000h 以上,最大可達3347h,年日照百分率于大于59%,最大達76%。 輻射最大的地方在走廊西部玉門鎮(zhèn),日照時數(shù)最大的地方在走廊西部馬鬃山,輻射和日照時數(shù)最小的地方均處在走廊東部的烏鞘嶺,季節(jié)分布上表現(xiàn)為:夏季輻射強、日照時數(shù)長,冬季輻射弱、日照時數(shù)短,春秋兩季居中。同時太陽光質好,光譜中藍、紫光成分較多。 由此可知河西走廊是我國輻射量豐富、日照時數(shù)較多的地區(qū)。
河西走廊光能資源的利用主要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轉換為有機物,從而為人們所利用,如日光溫室蔬菜種植#據(jù)統(tǒng)計河西走廊城郊利用光能資源建起冬季蔬菜溫室大棚達1000多公頃,僅冬季就可生產多種新鮮蔬菜60余噸。 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灶在河西走廊的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
據(jù)估計河西走廊太陽能光合生產能力在55500KG/公頃左右。遠沒有對河西走廊光能充分的利用和開發(fā),專家分析河西地區(qū)的太陽光能利用率還不到三分之一,光合潛力只發(fā)揮了7%~13%,太陽光能資源再豐富,作物也無法充分利用,造成了大量的光能浪費。日光溫室能夠有效提高內部溫度,增加經濟效益因此在河西走廊要突出日光溫室的發(fā)展,引進和種植大量的喜光長日照作物,農作物光合生產潛力大,生產出的農產品的產量及蛋白質含量將會更高;若能在溫室內增加蓄能調溫設施,還可以控制果品的成熟期和反季節(jié)種植高產值作物,經濟效益將十分可觀。同時應進一步推廣普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灶擴大用范圍和面積,還要開發(fā)太陽能發(fā)電、供暖、太陽能干燥器、太陽能水泵等機械動力,這不僅更充分的利用了光能資源,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還可以推動該區(qū)域工農業(yè)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
河西走廊年平均氣溫在0~9.5攝氏度。海拔較高的山區(qū)年平均氣溫在0~5攝氏度以下,海拔較低的川區(qū)年平均氣溫在5~9.5攝氏度;境內各地最熱月為7月,平均氣溫在11.4~24.6攝氏度,依次向兩端遞減,最冷月為1月,平均氣溫在-11.8~-7.2攝氏度,日平均氣溫10攝氏度以上的積溫為3000~4000攝氏度*d;最熱的地方為走廊最西端的敦煌,最冷的地方為走廊最東端的烏鞘嶺,走廊年平均氣溫日較差大部地區(qū)在14攝氏度以上,西部氣溫日較差在16攝氏度以上,氣溫日較差夏季大于冬季;平均氣溫年較差大部分都在26攝氏度以上,河西中、西部超過30攝氏度;極端氣溫年較差大部分都在65攝氏度以上,敦煌最大達72.8攝氏度,是河西極端氣溫年較差最大的地方。因此河西走廊是我國熱量比較充足的地區(qū)。
降水資源
河西走廊自然降水總的分布趨勢是由西北向東南逐漸增多,且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受地形的抬升作用山區(qū)降水大于川區(qū),呈帶狀。走廊境內絕大部分地區(qū)年降水量在150mm以下,西部年降水量在100mm以下,其中川區(qū)敦煌、安西、鼎新年降水量小于60mm,敦煌為42.2mm,是河西年降水量最少的地方;民樂、古浪、烏鞘嶺年降水量超過300mm,烏鞘嶺達405mm,是河西年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河西走廊屬季風氣候區(qū),降水季節(jié)分配極不均勻,一般夏季多,冬季少,春秋兩季居中,且秋雨多于春雨,其固有的特點之一就是雨熱同期。河西走廊5月中旬以后進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結束,持續(xù)4個月左右。是除烏鞘嶺外其它地方月平均氣溫 =10攝氏度的持續(xù)時期,是年內氣溫較高時期,也是雨水相對豐沛時期,這無疑對農作物及牧草的生長發(fā)育有利。
風力資源
河西走廊年平均風速的地域分布趨勢是西北部大、東南部小,除河西中部和東部的部分地區(qū)外,其余各地年平均風速在3m/s以上,烏鞘嶺雖處在東南部,但由于其海拔較高,年平均風速達5.1m/s,是河西走廊年平均風速最大的地方,涼州區(qū)年平均風速只有1.8m/s,是河西走廊年平均風速最小的地方,另外境內風速年際年內變化小,年平均風速的變差系數(shù)在0.02~0.025,各地風向相對比較穩(wěn)定;大部分地方極大風速在20m/s以上,極大風速的最大值出現(xiàn)在張掖為28.0m/s,次大值在烏鞘嶺為26.0m/s,極大風速的最小值出現(xiàn)在肅南為15m/s,次小值在山丹為15.7m/s。
河西走廊太陽輻射強、光照充足,光能資源豐富,氣溫日較差大,降水少但相對穩(wěn)定,風能豐富,資源優(yōu)勢得天獨厚,具有極高的利用價值和很大的開發(fā)潛力。根據(jù)河西走廊氣候資源的優(yōu)勢和特點,應在河西走廊推廣普及太陽能熱水器和太陽能灶,盡快的普及到農村家庭中去,大力開發(fā)風能,最大程度地開發(fā)和利用風能資源,夏秋季節(jié),風速小,光能、熱能、水分等氣候資源比較豐富,是開發(fā)利用的最佳季節(jié),冬春季節(jié)光能、熱能、水分等氣候資源相對匱乏,風速大,風能資源比較豐富,是開發(fā)利用風能的最佳季節(jié),因此在河西走廊農村地區(qū)開發(fā)利用氣候資源具有季節(jié)的優(yōu)勢互補性。在未來新型農村住房建設中,有效的結合氣候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有節(jié)奏的應用眼前的地理位置,有長遠的考慮農村住房建設的規(guī)劃,將是新型農村的必經之路,這正是十二五規(guī)劃的重要內容。
基于以上我們對河西走廊的充分了解,根據(jù)河西走廊具體的資源、地理、文化等特點,我們的建筑設計主要實現(xiàn)一種全新的功能,即建筑樓的設計充分體現(xiàn)對先天資源條件的科學利用。另外為保持為了體現(xiàn)建筑的美學特色,我們會把建筑的某部分體現(xiàn)出當?shù)鼐用竦膫鹘y(tǒng)民俗文化。
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是一座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一朵有1600余年歷史的曠世奇葩。至今仍有保存完整的洞窟492個,里面珍藏著歷史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身,還有唐宋木結構建筑五座。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199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3]
[榆林窟]
俗稱"萬佛峽",是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現(xiàn)存41個洞窟, 共保存壁畫5650幅,彩塑272身,與莫高窟同一時期。其中,中唐25窟為其精華, 因這里曾珍藏稀世珍寶象牙佛而聞名于世。
[海市蜃樓]
是敦煌的又一奇觀,在晴朗炎熱的夏日, 敦煌的戈壁瀚海中常能看到神秘的蜃景。尤其是在敦煌至陽關、玉門關公路兩側,可以看到波濤澎湃的“海水”、高大的“山川”、整齊的“建筑”、錯落有致的“城市”。這些景致若隱若現(xiàn),十分壯觀。 [敦煌古城]敦煌古城,又稱為"敦煌影視城,仿宋沙洲城"。占地面積1.21萬平方米。是為中日合拍電影《敦煌》而仿照沙州古城和“清明上河圖”修建的人文景觀和影視拍攝基地?,F(xiàn)已拍攝過《敦煌》、《封神榜》等20多部電影、電視片。
[三危圣境]
三危圣境以其神、奇、靈、峻而著稱,"危峰東峙"是敦煌"八大景"之一。三危山主峰與莫高窟隔(大泉)河相望,相傳西王母、 觀音菩薩、太上老君曾云游此山。至今仍然保留古建筑"王母宮"、"觀音井"、"老君堂"等。特別是1600多年前,樂僧和尚云游此山,夕陽西下時萬道金光中出現(xiàn)了千萬尊佛的金身,便開鑿了莫高窟第一個洞窟。
[西千佛洞]
西千佛洞,因地處莫高窟之西而得名,現(xiàn)存石窟17個,與莫高窟同一時代,石窟的結構、彩塑、壁畫藝術風格等與莫高窟體系相近。在光輝燦爛的敦煌藝術中占有重要位置。
[陽關國家級沙漠森林公園]
位于陽關遺址西10公里處,由葡萄長廊、葡萄觀賞園、沙生植物園等組成??偯娣e16.65平方公里。是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 月牙泉被鳴沙山環(huán)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月牙泉四面環(huán)沙而不被掩埋,經千年而不干涸,實屬自然奇觀。
[玉門關雅丹魔鬼城]
在距玉門關西90公里外,有一外典型的雅丹地貌群落,東西長約25公里,南北寬約1—2公里,遇有風吹,鬼聲森森,夜行轉而不出,人們俗稱魔鬼城。其整體象一座中世紀的古城。這座特殊的“城堡”,有城墻、有街道,有大樓、有廣場,有教堂、有雕塑,其形象生動、維妙維肖令世人瞠目。這些大自然的杰作,堪稱鬼斧神工,奇妙無窮。 [安西橋灣城]位于安西縣東85公里處。有“康熙夜夢橋灣城”、漢代長城烽燧、疏勒河九曲蜿環(huán)、雅丹地貌、大漠孤煙等人文自然景觀;館藏傳世文物象牙造像、人皮鼓、東千佛洞西夏壁畫臨摹品及極旱荒漠自然保護區(qū)植物標本展覽廳等服務設施。
河西走廊灌溉農業(yè)區(qū)歷史悠久,是甘肅省重要農業(yè)區(qū)之一,是我國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yè)區(qū)。它是西北地區(qū)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qū)。它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麥和瓜果蔬菜。平地綠洲區(qū)主要種植春小麥、大麥、糜子、谷子、玉米、及少量水稻、高粱、馬鈴薯。油料作物主要為胡麻。瓜類有西瓜、仔瓜和白蘭瓜,果樹以棗、梨、蘋果為主。山前地區(qū)以夏雜糧為主,主要種植青稞、黑麥、蠶豆、豌豆、馬鈴薯和油菜。河西畜牧業(yè)發(fā)達,如山丹馬營灘自古即為著名軍馬場。
礦產資源豐富,區(qū)內有玉門石油、山丹煤田、金昌鎳鏡鐵山鐵礦等多處大型礦點,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儲量十分豐富。鏡鐵山礦探明儲量就達6億噸,占全省的90%以上。金昌鎳和鉑族金屬產量分別占全國總量的85%和90%以上。
飛天
1.從酒泉到嘉峪關、敦煌這一帶無論是住宿、飲食還是交通都很方便。敦煌到嘉峪關之間都有往返客車。嘉峪關城距市區(qū)僅6、7公里,很容易租車去。拍攝的話,選在下午拍日落要好過上午拍日出。[4]
2。住在敦煌價格比較便宜選擇也很多,100元以上固然住的不錯,而30、50元也可以找到條件很好的招待所,晚上還可以到陽光東路的沙洲夜市去嘗嘗比較地道的隴西口味。從敦煌市區(qū)去鳴沙山或者莫高窟可以乘中巴去也可以打車,但許多人都會到鳴山路租自行車去,當然很有情趣,只是大多數(shù)是年輕人、體力好的人。另外,莫高窟內是嚴禁照相的,而且監(jiān)視得很嚴密。我每一次去都遇到游客擅自拍照被沒收相機的--當然大多數(shù)相機會歸還,我還是建議無論從自身還是從莫高窟的文化遺產考慮,大家不要在莫高窟內拍照。只需要在窟外花費幾十元錢就可以買到關于莫高窟的詳實資料。
3。自駕車者注意離開敦煌往哈密方向時,一定要在敦煌把油加滿,出了敦煌后很長一段都找不到加油站。
自駕車提示
所經路線:酒泉-嘉峪關-安西-敦煌(425公里)
注意:酒泉至安西293公里為312國道,由安西向南至敦煌為省道,省道上沒有加油站,路況良好,車輛少;
飲食:烤羊排、羊蛋為敦煌的特色小吃。還有著名的李廣杏和杏皮水(5角一小杯,1塊一大杯)。
其它:
1、 如果你對莫高窟很感興趣,參觀莫高窟需要租手電筒(洞窟內光線太暗,看不清楚,因此也建議早上就去,光線會好一點)。
2、 莫高窟的導游費用包括在門票里面,但是一般來說一個導游只會帶領參觀10個左右的洞窟,而且很多精品洞窟還會高價(200元)才向你開放,因此你可以跟隨其它的帶隊導游前往你沒有參觀的洞窟;或者前往對面的藝術館參觀臨摹壁畫。
3、 由于鳴沙山物價較貴,因此前往的時候,建議像飲用水這樣的東東,提前準備(普通的礦泉水在那里會賣到6元/瓶)。
4、 如果你在比較炎熱的天氣前往敦煌,建議在日落后再去鳴沙山,不然沙子太燙,連行走都會受到影響。
敦煌當?shù)氐尼t(yī)療設備不是太好,為防止水土不服,你最好隨身帶些感冒、抗過敏類的常用藥品。
關于酒泉
酒泉地區(qū)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東經93°~103°,北緯38°~43°。東接張掖地區(qū)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南接青海省,西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北接蒙古人民。東西長約680公里,南北寬約550公里,總面積19.5萬平方公里。
酒泉地區(qū)地勢南高北低,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南部祁連山地是一系列3000~5000米的高山群,峰巒迭嶂,陡峻高拔。北部系廣闊礫漠,即礫質和沙質戈壁區(qū),緊接北山。
屬大陸性干旱氣候,干燥寒冷,降水奇缺。
先秦時,這里稱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漢以前,上古為羌戎所居。唐高祖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始置酒泉縣,肅州的名稱開始應用。明代(公元1368-1644年),置肅州衛(wèi),長官稱“指揮使”。清代(公元1644-1911年),改置為肅州直隸州,設知州。中華民國(1911-1949年),于1912年置安肅道,設道尹,公元1927年改尹為“行政長”。公元1936年改設為甘肅省第七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長官為專員。1949年酒泉解放,置酒泉專區(qū),設專員至今。
這里目前保留有莫高窟、榆林窟等古代石窟寺7處,敦煌古城、瓜州城、橋灣城、陽關、玉門關、鎖陽城等古城關遺址27處,保存完好的漢長城13段,烽燧100余座,古寺廟建筑30余處,旅游資源豐富。
酒泉市“北通沙漠,南望祁連,東迎華岳,西達伊吾”,交通地理位置獨特,312國道和蘭新鐵路橫貫全境,交通便利,是絲綢之路河西之旅的重要一站。
關于敦煌
敦煌是飛天的故鄉(xiāng),敦煌是世界藝術寶庫里的一顆明珠。
它位于中國西北河西走廊的西端,東經92°48,北緯40°10。東與安西縣相鄰,西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接壤,南隔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與青海相連,是一高山和沙漠、戈壁環(huán)繞的小綠洲。全境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年均氣溫9.3度。
氣候:
這里深處內陸,屬于干旱性大陸氣候,一年四季降雨極少。而且還有干熱風和黑沙暴兩大自然災害。全年的平均氣溫不高 3.9℃~9.3℃,不過早晚溫差很大。夏季干熱而較短促,冬季寒冷而較漫長,但春季升溫迅速。[5]
最佳出行時間和活動:
每年的5月至10月,是旅游的最佳時間。既有美味的水果可以吃,又避過了春秋季節(jié)的大風沙。
即使是這個時間前來游玩也需要注意的是防風、防曬和保暖問題。建議前來旅行需要帶上防風保暖的衣服(七八月份來,也要記得帶上厚外套,在這里只要一下雨,氣溫很快就會降下來),帶上防曬用品,紫外線很厲害的。因為比較干燥,mm還需要注意皮膚的保濕問題,否則很容易“皴”掉。
在這里適合的活動有攝影、滑沙、考古。
拍攝:在這里拍攝大漠和戈壁風光是當仁不讓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1、敦煌市區(qū)距戈壁灘還有十幾公里,在市區(qū)內并不能欣賞到真正的戈壁日出(或日落)奇觀。想要拍到好照片的話,你最好去戈壁邊緣的七里鎮(zhèn)住一晚(此處戈壁風光極佳),第二天就可以看日出了。2、在莫高窟內嚴禁拍照。
滑沙:滑沙的時候,不要隨身攜帶照相機等貴重物品,不然你就無法體會沙漠的豪情。
考古:如果你對佛教比較有研究,在這一區(qū)域還有其它的一些佛教石窟(比如:西千佛洞)也值得一看。
交通:
地圖
嘉峪關設有飛機場,可以前往西安、烏魯木齊、蘭州、敦煌,并且在旅游旺季還會增加旅游包機;敦煌機場于1982年建成后,航線和航班逐年增加,游客吞吐量有增無減。目前已開通敦煌至蘭州、西安,銀川、北京,烏魯木齊等地的航線,每天起降的航班10多架次。
蘭新鐵路從貫穿酒泉、嘉峪關、敦煌。距市區(qū)128公里的敦煌火車站是敦煌鐵路的唯一出入口,兩三小時車程。有小面包車可達。從酒泉和嘉峪關前往敦煌建議你還是乘坐火車前往。雖然也有前往的長途汽車,但是由于路途上基本都是單調的戈壁灘景色,因此從安全和舒適角度來說還是建議乘坐火車。
酒泉和嘉峪關距離比較近,如果指的是市區(qū)間距離的話,坐汽車基本上兩個鐘頭就可以到達。因為嘉峪關景點開發(fā)得已經相當?shù)某墒炝?,前往景點的交通很便利,有中巴直接前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私營中巴都是不坐滿不開車,小心耽誤你的時間。如果租車一定要跟司機砍價,雖然去各景點已經有了明碼標價,不過在此基礎上還可以討價還價。
敦煌極小,人口不過2萬,大路不過兩條,一橫一直。市內絕對不需要坐車,幾分鐘走完全城,還可以體會小城風味。
市內游覽中巴很多,價格比較公道、便宜,可通向主要景點。人多可包面的,有一個好處,可以去沒有中巴的偏僻景點,如陽關、玉門關、黨河河谷、西千佛洞等。
鳴沙山月牙泉位于敦煌市西南5公里處,從市區(qū)乘中巴10分鐘即到,不過建議不要坐車,要租自行車去,很好玩。租借自行車的地方很多,汽車站一帶的各賓館、市區(qū)鳴山路都有自行車出租點。
去陽關要70公里,玉門還遠些(如果希望前往玉門還是建議從酒泉和嘉峪關出發(fā),距離較短),包車大概120元往返,需要講價了。一路上還有漢長城、西千佛洞可去,途中有日本人拍電影時搭的假古跡,大可不必進了。
莫高窟位于敦煌東南25公里,每天有中巴汽車往返,但車輛不算太密,要等坐滿才能開車,而且回程時間不統(tǒng)一,還不如做出租車。從敦煌做出租車到莫高窟,夏利車70元,桑塔那的價格是100元,包括來回和等待的時間。
住宿:
酒泉和嘉峪關都是很著名的旅游城市,所以賓館酒店很多,高中低檔都有,但是相比較而言嘉峪關的住宿條件和價格都要比酒泉實惠很多,而且這兩個城市距離很近,所以建議行程安排上面將住宿安排在酒泉。
敦煌因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賓館酒店比較密集,飛天大酒店之類檔次較高,但鑒于西部的條件,高價也是很有限的。對于背包客來說建議找普通賓館或者招待所住下,推薦糧食局招待所,地點在工美場附近,總的來說還不錯。招待所的標間一般在25-45元左右,衛(wèi)生條件都是可以的,在這里只要有淋浴條件就已經算是很好了。
飲食:
總的來說這里以面食和羊肉為主。傳統(tǒng)風味有被譽為神州第一面的“清湯牛肉面”、湯濃面滑的“手工稍子面”、入口即消的“泡油糕”、外酥內香的“油酥餅”、油黃香辣、滑潤可口的“清真釀皮子、涼粉”,酸辣適口的“蕎面”等令人回味無窮。
由于這里曾是歷史上郡、州、府治之地,隴右、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古絲綢之路必經之道,因此這里的宴席也很值得一嘗。
傳統(tǒng)的宴席有水八碗、八碗、全十道、十二體、十四體、十八體、二十四體之分。以西北風味為主,酸、辣突出,甜、咸、麻、鮮各異,具有色香味形俱佳之特點。
它有葷有素,葷素搭配;有蒸有炒,蒸炒結合;有熱有涼,熱涼交錯;有濃有淡,濃淡相間。純樸豐盛,雅俗共賞,四季皆宜。
“如宴席內的“八卦拼盤”、“金錢魚翹”、“青龍散金錢”、“鮮黨鴛鴦乳鴿”等都造型逼真,使人賞心悅目?!把蚴馈?,用一只羊的不同部位肉做一桌宴席,即十道菜、十種花樣、十種風味,名曰“羊十道”。
小吃:
1、火腿、臘肉。相傳有三百年之歷史,以選料嚴格、配方考究、做工精細而著稱,瘦肉燦艷似紅霞,瘦而不柴;肥肉晶瑩若瑪瑙,肥而不膩,風味獨特。曾經有人說過隴西火腿卻別有一番風味,與云南金華的相媲美毫不遜色。
2、金錢肉,亦稱蝴蝶肉、錢兒肉,為悠久的傳統(tǒng)珍稀名品,錢兒肉以驢鞭為原料腌成,色澤紅亮,味道鮮美,不僅好看、好吃,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及對人體十分有益的鈣、鐵、磷等元素,具有食補食療、強身補腎之特效。遠在唐代,“隴西金錢肉”就作為貢品,貴妃楊玉環(huán)食后贊嘆不已。
3、臘羊肉,是隴西傳統(tǒng)上乘食品之一,成品肉紅亮美觀,膘白如玉而不膩,肌紅如霞而不膻,香醇可口,味美余長,是饋贈佳賓的理想食品。
4、燒雞粉,以雞肉、雞蛋、淀粉、菠菜汁及多種調料加工而成,褐湯綠粉、肉蛋兼?zhèn)?,四季皆可食用,酷暑時涼食,清爽可口,消暑解熱;嚴冬時熱食,鮮香味厚,佐酒極佳,特別是病愈初起,以燒雞粉滋補則有速效作用,故而南北皆宜,老幼喜食。
隴西的地方風味小吃還有腌驢肉、咸牛肉、鹵煮肉,“一顆印”,“滿天星”韭菜包子,豬肉、羊肉小籠包子,蕎粉、波粉、粉魚兒、麻腐角兒、糖油糕、豆腐腦兒、蓮花豆、莜麥甜醅、糯米、醪糟、饸饹面等十幾個品種。還有像“漿水面”、“豆豆甜水面”、“炮仗子”、“貓耳朵”,這樣名字特殊,風味獨特的面食也非常值得品嘗。此外, "手抓羊肉"、"波斯羊蹄"、"烤羊排"可是絕不容錯過的爽口美食。
土特產:
敦煌夜光杯:陽關玉杯。它以祁連山所產優(yōu)質墨玉、黃玉和碧玉為原料,繼承傳統(tǒng)工藝精工雕琢而成,是很名貴的飲酒器皿。夜光杯造型別致,風格獨待,質地光潔,一觸欲滴,色澤斑斕,宛如翡翠,倒入美酒,酒色晶瑩澄碧。唐人王翰詩云,“葡萄美酒夜光杯”,詩以杯名世,杯因詩增輝。敦煌出產的夜光杯色澤有翠綠、鵝黃、羊脂白等,光澤長久不變,造型豐富多彩。
敦煌莫高窟畫冊:如果你對歷史、佛教和藝術感興趣的話,建議你買一本敦煌的畫冊!
李廣杏:因其光澤黃亮、汁甜如蜜而享有盛名。關于李廣杏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西漢年間,飛將軍李廣率部西征,夏日炎炎,將士焦渴難忍。突然空中襲來一陣奇香,只見兩匹彩綢自流云中飄下。李將軍策馬追舌,拔出神箭射出,其中一匹彩綢應聲落地,變成一片果實累累的杏林。眾人爭食,苦似黃蓮。李廣憤然砍平杏林,次日渭晨,卻見杏林又枝繁葉連,鮮嫩欲滴的黃杏令人饞涎欲滴。李廠忍不住摘下一個咬了一口,頓時香入肺腑,將土們紛紛摘杏食之,頓覺精神倍增。原來,那兩匹彩綢本是甜杏仙子和苦杏仙子,奉王母之命來救李廣的,她們只顧嬉戲,惹怒李廣而射落了苦杏仙子,深夜甜杏仙子找攏到了苦杏仙子,施展仙法,在苦杏樹樁上接上甜杏樹枝,最后結出了清香甘甜的黃杏。當年曾為李廣解危救困的甜杏,隨著李廣大軍傳人敦煌,所以敦煌人把它叫作李廣杏。
鳴山大棗:以個大味甘營養(yǎng)豐富著稱。成熟后外表光亮紅中透黑。宛若紅寶石,它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以及鈣、磷、鐵等營養(yǎng)物質,藥用價值極高,是補血、益氣、養(yǎng)腎、安神之佳品。大棗宜制干棗和酒棗。敦煌酒棗風味獨持,棗香伴著酒香,使人饞涎頓溢,熏熏欲醉。
陽關葡萄
陽關葡萄:因陽關周圍屬沙漠型氣候,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長出的葡萄皮薄,色鮮,清香多汁,酸甜可口,品質優(yōu)良。陽關葡萄既可鮮食,又可風干,還可釀酒。
敦煌瓜:到敦煌不吃敦煌瓜,可是一大遺憾。古時敦煌一帶盛產美瓜,故有“瓜州”之稱。敦煌瓜水分足,含糖量極高,是消暑解渴的佳品,品種主要有炮彈瓜、嘗蜜紅,克克齊、黃河蜜、金皇后、香瓜、白蘭瓜等,其中以新品種的黃河蜜為最。其瓜圓形,個不大,皮色黃亮似金,瓜瓤碧翠如玉,色澤極為誘人。瓜味甘甜,咬一口蜜汁沾唇,香氣撲鼻,且有輕淡香醇的酒味。
香水梨:隆冬季節(jié)來到敦煌你就會看到一種冰凍如石、黑褐晶亮的水果。將它浸入涼水之中,約一刻鐘后,果品表面蛻出一層薄薄的冰殼,剝去冰殼,去皮吮食,酸甜適宜,余香沁人心脾。這就是敦煌特有的消冰香水梨。香水梨又稱軟兒梨,是敦煌傳統(tǒng)的水果品種,栽培歷史悠久,果品色澤質地俱佳,鮮食美味可口,營養(yǎng)豐富,含有檸檬酸、蘋果酸、葡萄糖、果糖以及多種維生素,食之可以解煩去燥,潤肺生津,是價廉物美、食療兼?zhèn)涞拿钇贰?/p>
紫胭桃:又名李廣桃,因此桃顏色紫紅中含綠,呈胭脂色而得名。此桃八月成熟,以形體均勻,色澤艷麗,肉厚味香而聞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豐富,鮮食可解饑解渴,補養(yǎng)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