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公眾號都叫'澳大利亞'▲
—文章不代表本公眾平臺觀點—
90年代的國民劇集《北京人在紐約》,為中國電視貢獻了下面這句經(jīng)典臺詞: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這兒是地獄?!?/p>
然而25年后
8、90年代年輕人“寧愿端盤子打黑工也要(出國)見見世面”的光景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出國像串門一樣方便”的當今海外留學生,都熱衷回國。
不過,20多年的跨度足以讓“留學”的光環(huán)褪色暗淡,他們要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現(xiàn)實。
1
從紐約到北上廣,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裸歸
根據(jù)《2017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的數(shù)據(jù),73%的中國海外留學生計劃完成學業(yè)后歸國。而到2016年底,中國的留學回國人員總數(shù)達到了265.11萬。
新聞來自央廣網(wǎng)
這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裸歸”。
不同于“裸婚”、“裸辭”剛出現(xiàn)時的觀念爆炸,“裸歸”幾乎是在暗流涌動中成為不爭的事實。
對“裸歸'一詞的解釋是這么說的:
指曾經(jīng)風風光光地走出國門,現(xiàn)在終于又“一絲不掛”回來的人。說白了就是,只有海外學位、沒有實際成就就選擇回國的中國留學生群體。
在出國很稀罕的年代,他們的經(jīng)歷幾乎自帶濾鏡,在口耳相傳中罩上一層金燦燦的光芒。
然而現(xiàn)在,每個人身邊都有幾個出國的老同學,除了已經(jīng)聽膩歪的“性開放”和美妝潮品代購之外,“留學生變loser”的橋段成了能吸引注意的最后傳說。
2
海歸和社會底層,只有一線之隔?
漂泊海外的游學浪子,回歸熟悉的環(huán)境,本來是好事一樁。然而卻有人給他們來了個當頭棒喝:
留學歸國,即為底層。
一般來講,歸國留學生的海外學歷背景,讓他們在求職大軍中更受青睞。即使光環(huán)淡去,視野和見識也很難被一筆抹殺。
“底層”從何說起?
論信息的獲取和占有量,論社會權(quán)益,論物質(zhì)財富,歸國群體好像都和底層不沾邊。上文提到的《為什么回國后我這么害怕“社會底層”》一文中,給出了三個理由:
讓人瑟瑟發(fā)抖的價值觀對壘
經(jīng)歷了在國外文化中的洗禮,留學生往往具有多元化的價值觀,許多留學生基本拋棄了“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jié)婚生子”的人生模式,他們擁抱更主動、更開闊的生活,享受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也接受自由帶來的不確定性。
然而這樣的“多元”在回國后一夜之間失去存在的土壤。他們?yōu)樽穼さ吹娜松猛具x擇回歸,卻驚恐地發(fā)現(xiàn)首先跌宕的是生活境況。
成為周遭異類的恐懼
年齡焦慮、剩女、被催婚是永恒的熱門話題。
海歸攝影師郭盈光在回國后用鏡頭記錄了中國相親角,反映了當代中國的婚姻觀,她為這組作品取名《順從的幸福》。
她的外國同學并不認為年齡會成為女性走進婚姻、得到愛情的限制,也不認為結(jié)婚是人生的必修課,更不會用婚姻來衡量女性的人生價值。
然而在國內(nèi),叫做“傳統(tǒng)”怪物依舊強大。
已經(jīng)傾向于西方價值觀的TA們,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了國內(nèi)社會中的異類,被迫一次次地套入中國的社會規(guī)則,價值觀也隨之動搖,在反復拉扯、沖突中迷失了當初歸國的熱忱。
游蕩結(jié)束后的“現(xiàn)實失焦”
30歲的歐美年輕人在談戀愛、換工作、環(huán)球旅行和探索自我,中國年輕人在考慮買房、買車、小孩上學和父母養(yǎng)老。
海外歸國的群體,幾乎沒有轉(zhuǎn)換的時間和空間,一頭扎進了基于“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集體焦慮。
在中國,如果你是沒車、沒房的大齡青年,就會被貼上“兩手空空”、“邊緣掙扎”的底層標簽。
3
歸國留學生
到底該何去何從?
看到這里,一定會生出許多疑惑:
這樣的境遇,歸國群體自己身上有沒有原因?
如果面對的是這樣的境況,為什么還要回國?
或者不管三七二十一,頗帶這些不屑和幸災樂禍地問出“早知道這樣,干嘛還出國留學?”“出國留學不也沒用嗎?”這樣的問題。
是的,生活是公平的,不管你有沒有留學的光環(huán),最終衡量你價值的,是與付出成正比的見識和能力。
留學并不意味著你回國之后功成名就,坐享完美人生;也不意味著你比在留在國內(nèi)的朋友有著更多更好的選擇,它不會幫你消除焦慮,你還是會面對房價、工資等等只要活著就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它能讓你知道,這些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人生的變數(shù)和美妙,就在于經(jīng)歷無數(shù)可能性之后,內(nèi)心的滿足、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
而離開故土、體會文化異位的的孤獨與恐懼,看到社會的可愛之處正在于多元,擁有包容主流之外聲音和觀念的胸襟,正是留學的意義所在。
來源:蘿卜心理Psyrob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