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是機采棉花,頭年需要按照機械采摘要求的行間距種植棉花,此外,在棉花接近成熟時,需要使用催熟劑,使得棉花統(tǒng)一開花,以方便機械采摘。
這時人工采摘的好處就體現(xiàn)出來,“過去人工是等待棉花自然開花后再采摘,棉花質(zhì)量更高,加之人工采摘的浪費率低于機器,因此一畝地可多收棉花40-50公斤”,張秀英說。
張秀英回憶,其所在的128團,采棉工最多的時候有5000-6000人,整個農(nóng)七師或有超過10萬人采棉花,“但隨著近幾年機械采棉的普及,基本看不到采棉工了”。
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記者亦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過去每逢9月,從奎屯市往返于農(nóng)七師各個團場的班車中,總有夾雜著大量各地口音的拾花工,但這一次再來,已不見蹤影。
采棉工的消失,并非一朝一夕。人力成本的增長,是一個重要因素。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的數(shù)據(jù)顯示,2011到2013年的三年間,兵團累計引進疆內(nèi)外拾花工105.38萬人,支付拾花報酬逾67億元人民幣。
2011年至2013年,采棉工人均收入分別達到5990元、6630元和6523元。僅2012年,兵團引進拾花工38.34萬人,全部勞動報酬為25.42億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