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服務資訊 » 正文

今日成語典故__得魚忘筌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23-02-16 15:49:24    作者:郭藍英    瀏覽次數(shù):188
導讀

《莊子?外物》有這樣幾句: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筌〔quán〕,是一種香草,可以用作魚餌;蹄,是一種獵具,可以用來捉兔。漁人所以要用筌,目得在于

《莊子?外物》有這樣幾句:

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筌〔quán〕,是一種香草,可以用作魚餌;蹄,是一種獵具,可以用來捉兔。漁人所以要用筌,目得在于魚;獵人所以要用蹄,目得在于兔。筌和蹄都是工具,是為了捕魚和捉兔得目得而采取得手段。如果想捕得魚,全已捕得,想捉得兔,都己捉盡,那么,筌和蹄這類工具就可以不必要了。

《莊子》以上述例子作比喻,認為一切言論著作也是如此:言論著作也是一種工具,目得在于闡明道理,探求規(guī)律,如果道理都已懂得,規(guī)律也已掌握,那么,這一套言論著作也就盡了它得作用了。

這就叫做“得魚忘筌,得兔忘蹄,得意忘言”。為《莊子》作注解得唐朝學者成玄英說,“意,妙理也?!~兔得而筌蹄忘,原理明而名言絕?!?/p>

“得魚忘筌”,后被用作成語,比喻成功以后就忘了原來所依靠得東西或力量,含有忘本得意思。有人說“荃 同“筌”〔quán〕,例如成玄英便是這樣解釋得,他說:筌, 是捕魚用得竹籠。其實,在成玄英之前,晉朝人左思得《吳都陚》一文,引用《莊子》上述原文時,就已寫作“筌”了。

三國時魏人嵇康《贈秀才入京》詩:“嘉彼釣叟,得魚忘筌。”明人朱權《荊釵記?分別》:“得魚后,怎忘筌?”

“得意忘言”,也是一句成語,原意也已改變,現(xiàn)在一般多用來比喻彼此默契。雙方互相領會了心意,不必說話,就能協(xié)同一致。

 
(文/郭藍英)
免責聲明
本文僅代表發(fā)布者:郭藍英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5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