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一代人童年記憶的《海爾兄弟》主題曲里是這么唱的:
打雷要下雨(嘞哦),下雨要打傘(嘞哦)
......
為什么會打雷下雨(為什么),為什么有冬天夏天(嗯,是個難題)
......
當時的我圖樣圖森破,對這些大自然中的“為什么”充滿不自知的好奇。那時候哪能料到,10幾年后的職場上,有堪比《海爾兄弟》劇情的“十萬個為什么”在等著我……
為什么不能說真話?為什么領導偏愛TA?為什么年終獎永遠是個迷?為什么有人加班到吐血也不愿回家?
今天我們來聊聊,職場上常見的種種“怪象”,給這些“為什么”一個解答。
本文由linkedIn原創(chuàng),作者小狐貍。
這些看上去沒用的儀式感
可能真的沒有用...
聽過一個神話傳說:
遙遠的當年,天神住天上,俗人在紅塵。地上的人們男耕女織,遵照自然規(guī)律和天神的引導教化來過日子。
一天,玉帝派當時還是神仙的牛大仙去給人間傳話,告知他們“一日三梳洗,飽餐只一頓”。
然而糊涂的牛大仙傳成了“一日三飽飯,梳洗只一回”……于是牛大仙就被貶作耕牛,而現(xiàn)代人的生活作息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樣子。
之所以對這個傳說這么癡迷,在于很向往沒被牛大仙傳錯話之前的版本——“一日三梳洗,飽餐只一頓”。想象中比現(xiàn)在更清潔雅致,更省時便捷。
萬事追求效率的當下,大家真的恨不得一日三餐變成一頓。然而職場上卻總有很多損耗效率的事情,拖著大家一起掉進“拖延”的深淵。
比如:PPT。
誰都知道PPT做得好,真的能幫助大家精確領會一個項目或者idea的來龍去脈、問題前景;但是如果用不好,那就真的是耗時耗力、收效全無。
PPT就好像上古神器,用得好天下第一,用得不好自傷八百。然而自從我們跨入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之后,PPT這事兒已經變得越來越邪乎。
被戲稱為PPT公司的樂視,PPT比誰做的都完美,概念發(fā)布會那都是一場視覺盛宴,然而實際的狀況大家也都看到了,老賈困在美帝,而樂視的未來,也困在PPT里。
制定全年計劃,做個PPT;梳理季度目標,做個PPT;項目進度反饋,做個PPT;年終業(yè)績匯報,做個PPT。
動畫要逼真,圖片要國際,成績放大加粗,問題縮小隱藏……真正干活兒的時間少得可憐,打磨PPT那可是得加班加點。
好像每位領導,不信佛不習道,不傳基督不去廟,但是除了共產主義之外就最信PPT了!
這樣的怪現(xiàn)象還有很多,再比如——講英文。
下面我來表演一個職場英文滑稽秀:
昨天request的這個price,reason一點也不solid,margin還這么差,還沒有一點logical,公司沒法support的;
還有你申請的那個event,budget可能不夠,整個process和schedule也有問題;
另外你要講的slide最好跟其他人rehearsal一下,最好engage更多人進來,多要點resource,account list也自己/confirm/i一下。
對就這樣,請鼓掌謝謝。
講真,如果你不是從小生活在國外不熟悉中文,或者常年在國外對中文不太熟悉了,再或者你所在的行業(yè)真是“新興”到很多術語都想不到對應的中文詞匯,只要是不屬于這三大行列,請不要夾雜英文。
更請不要在奇奇怪怪的地方夾雜英文,謝謝合作再見。
這樣的危害其實是很大的,怎么說呢?就好像是《中國有嘻哈》的吳亦凡和《偶像練習生》里的張藝興。對你沒看錯,是他倆。
一個在“有嘻哈”里一口一個“freestyle”我也就忍了,畢竟從小國外長大;
另一個呢,土生土長的湖南小伙兒,在韓國生活過幾年,在“練習生”里一口一個“balance”、反手就是一個“melody”,對不起我想打人?。。?!
來來來,我們給一個標準線:
明天我朋友有一個assignment要due——是習慣;
Tomorrow我的friend要交個作業(yè)——是裝X。
其他的就不展開講了,但相信有共鳴的人不少——
跟客戶是好朋友,跟同事是死對頭;如果同部門有人在加班,坐出痔瘡來都不會先離開;工作餐時“白領”和“藍領”一定不會坐在一起吃飯,即使兩邊是很好的朋友,但好像有不成文的規(guī)定……
老員工只拿新人一半工資
可能真的不怪你...
剛被《歌手》退賽的說唱歌手Gai有句歌詞是這樣的:世人慌慌張張,不過為碎銀幾兩。雖然有些絕對低估夢想的力量,但也不失平實質樸。
朋友是某傳媒企業(yè)的市場部主管,事業(yè)順風順水,在新一線城市拿著2.8w月薪。飯局上突然開始抱怨部門新招的90后,旁人聽來不過是正常交流,在朋友的描述里卻是“那個愣頭青不懂跟上司相處?!?/p>
細問之下,原來是帶著私人情緒:這個新人的工資,竟然和自己一樣。
在很多行業(yè),“薪資倒掛“是最常見不過的狀態(tài)了。
知識和技術更新迭代很快,有的甚至具有顛覆性。如果職場前輩在管理崗上沒能走的更高,又無法緊隨最新的前端技術,只能在原地徘徊。
這種情況中的企業(yè)會選擇用更高的成本聘請新人、購買他們的前端技術知識、溝通和管理技能等,而不是為老員工加薪。
老員工不服氣的理由很簡單:
不說資歷人脈什么的,就說經驗吧,怎么比都是我更強啊!
這就觸及到一個核心的人事量化標準了——老道的經驗和年輕的mindset,哪個在當下的市場和行業(yè)風潮中作用更大?
對于這個問題,互聯(lián)網(wǎng)行業(yè)用實際行動作出了回答,而在其他一些不那么年輕化的行業(yè),比如實業(yè)、能源、投資金融,老員工們也還是穩(wěn)坐釣魚臺。
一句話,這不是不公平,只怪太公平。
另一方面,除了薪資倒掛,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上的“倒掛” ,也很嚴重。
上文提到的同事說:
我是所謂的中年人了,但我對未來充滿干勁兒,而現(xiàn)在的年輕人卻說自己只是差不多干干、看情況玩玩兒?
第一批90后已經被消費了很久,繼“禿”和“離婚”之后,“佛系”成了繞不過的焦點,似乎他們年紀輕輕就過得心如止水,不爭不搶,把隨便、都行掛在嘴邊兒上。
就像李誕在《十三邀》里對許知遠說的那樣:
我們好像失去動力,我就希望活得流于表面。
而事實上,除了《奇葩大會》的策劃人之外,李誕還兼具主持、脫口秀演員、編劇、詩人多個身份,頗有一股子拼勁兒,是那種“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的意思。
他們不是不爭搶,是只對熱愛的東西爭搶。
話說回來,如果在這一點上被拿來跟年輕人比較,可能還真的不怪老員工。
與上一代相比,在文娛行業(yè)蓬勃發(fā)展中成長起來的“千禧一代”(1990-2000生人),更容易在市場、藝術類管理崗位上展露頭腳:
從職業(yè)分布來看,促使年輕人做出選擇的更多是興趣相關度、能否獲得更好的職業(yè)發(fā)展、甚至能否完成自我價值實現(xiàn)。
匹配和預期出現(xiàn)落差的時候,他們也毫不受忠誠度的束縛。
老員工心中“干一行愛一行,公司是我家”的觀念在自己那兒尚且時時受到質疑,在年輕人這兒就更是行不通——領英數(shù)據(jù)顯示,“千禧一代”的跳槽頻率遠高于上一代,平均2年一蹦跶,1年一張望。
90后“CEO、創(chuàng)始人”扎堆
可能是職場權杖開始交接的前哨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就最近兩三年的事兒吧,90后甚至00后中“創(chuàng)始人、CEO”的名頭開始井噴式出現(xiàn)。一直覺得是媒體鼓噪、少數(shù)人冒尖,不過是離我們生活很遠的一些人和事,特例而已。
然而最近的一組數(shù)據(jù)卻實打實地驚了眾人:
領英全球會員數(shù)據(jù)顯示,8090后職場人中,有上千萬人是決策者,占比12%。
也就是說,周邊的8090后們,每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公司決策層。這當然是比“創(chuàng)始人、CEO”更為廣泛的一個職級范圍,但依然讓人咂舌——
職場上的權杖,正在靜悄悄地轉移。
老一輩在他們的同輩競技場里幾經沉浮,經歷過行業(yè)甚至整個社會的洗牌,自然有久經烤驗的方式和毒辣精準的眼光。沒想到突然有一天,自己會被放在更有活力的群體中同場競技,還有可能敗下陣來。
安妮海瑟薇主演的電影《實習生》中表現(xiàn)過這樣的尷尬局面:
70歲的Ben年輕時是個事業(yè)有成的商人,退休后因為不甘寂寞重返職場,以實習生的身份為一個年輕的購物網(wǎng)站工作,與年輕同事頗經歷了一番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