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前得書論中不見“中鋒”一詞,唯有“直鋒”、“正鋒”,與其略同。如:唐虞世南云:“豎管直鋒則乾枯而骨露”;南宋姜夔云:“晉人挑剔或帶斜拂,或橫引向外。至顏、柳始正鋒為之,正鋒則無飄逸之氣?!?/p>
“中鋒”一詞始見于明代王紱《書畫傳習錄?論書》云:“唐代諸家,字取中鋒,而規(guī)矩端倪,顯豁呈露?!泵魍跏镭憽端囋坟囱浴吩疲骸罢h、偏鋒之說,古本無之,近來專欲攻祝京兆,故借此為談耳。”又清楊守敬云:“后人求藏鋒之說不得,便創(chuàng)為‘中鋒’以當之”。
何為中鋒?從字面之義看,“鋒”即毫端之筆尖或曰“筆心”?!爸小弊肿x音有二,其義頗多。甲骨文“中”象旗桿,上下有旌旗和飄帶,旗桿正中豎立,“中”字本義為“中心、中間”,讀“zhōng”;“中”引申為與“外”相對得“內(nèi),里面”,以及作為形容詞得“不偏不倚,正”,如:“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中”又同“忠”,如:“難進而盡中”(《孝經(jīng)-圣治》)。而“中”讀“zhòng”時,其有“正對上,符合”之義,如:“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歐陽修《賣油翁》);“奏刀騞然,莫不中音”(《莊子-養(yǎng)生主》)。
在以上“中”字之義中,通常多取其本義,即“中心,中間”,感謝從“中”之本義出發(fā),將前人對書法中鋒用筆得描述試作歸納分析。
一、鋒行畫中
“鋒行畫中”,即運筆生成點畫時,筆鋒行于點畫之中間、中心。如:橫畫,“中”即為上下之“中”;豎畫,即為左右之“中”。如清汪澐曰:“何為中鋒?……使鋒藏于畫中,而以副毫包之,兩邊俱潤?!腥プ灾?,……轉(zhuǎn)折處又須提筆起作以暗圈,使鋒尖仍在中;”蔣和《蔣氏游藝秘錄》言中鋒:“使毫盡含墨,按下運行,而毫端聚墨蕞濃處,注在畫中,乃得中鋒之道。鋒在畫中者?!?/p>
清代書家多由此出發(fā),來探求“中鋒”用筆之法。劉熙載《藝概·書概》云:“徐鉉小篆,畫之中心有一縷濃墨正當其中,至于屈折處亦當中,無有偏倚處。蓋蔡中郎之遺法者也。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于主鋒,外界出于副毫。鋒要始中終俱實,毫要上下左右皆齊”;包世臣早年學書努力探索“中鋒”用筆法,嘗自云:“銳精仿習一年之后,畫中有中線矣。每以熟紙作書,則其墨皆由兩邊漸燥,至中一線細如絲發(fā),墨光晶瑩異常,紙背狀如針畫。自謂于書道頗盡其秘。”
清人為何以“鋒行畫中”為“中鋒”?究其根源,其理論首先是漢代得蔡邕《九勢》,其云:“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逼浯?,要使“鋒行畫中”,須使筆桿垂直于紙面。徐用錫嘗云:“用筆者,柳誠懸所云“筆正”也,筆正則鋒中?!笨梢娏珯?quán)所謂得“筆正”就成了“鋒行畫中”得技術(shù)注解。行筆過程中若筆鋒不得“中”時,則須用捻管或提筆之法來調(diào)鋒。
以“鋒行畫中”為“中鋒”者認為:由于筆鋒行于筆畫得中間、中心,輔毫行于筆畫得兩側(cè),墨從筆鋒處注入紙面,體現(xiàn)在點畫形質(zhì)上,則一畫中墨色會有不同。
現(xiàn)代得沈尹黙顯然是受了清人得影響,他談到:“筆鋒在點畫中行動時,墨水會隨著它所在行動得地方順著筆頭流注下去,不會偏上偏下,偏左偏右,而是均勻滲開,四面俱到。這樣形成得點畫,自然不會有上重下輕,上輕下重,左輕右重等等偏向得毛病,就做到了書家所一致主張得‘筆筆中鋒’。筆筆中鋒,點畫自然無不圓滿可觀。所以歷代書家得法書,結(jié)構(gòu)短長疏密,筆畫肥瘦方圓,皆因人而異,而不能不相同得,就是‘筆筆中鋒’”。
與沈氏同時代得馬叔倫,顯然是見過沈氏作書得,他說:“尹默作書無論巨細皆懸肘腕,然指未運,故變化小,其論中鋒仍主筆心常在畫中,特以毫鋪,正副齊用,故筆心仍在畫中。此在六朝碑版中觀之亦然,若《經(jīng)石峪》、《鄭文公》。余終以為指亦運轉(zhuǎn),而副毫環(huán)轉(zhuǎn)鋪張,筆心在中,蔡伯喈所謂‘奇怪生焉’者,必由此出也”。
溯本清源,蔡邕在《九勢》中以“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畫中行”是用來解釋起筆“藏頭”得,而并未提到“正鋒”或“中鋒”。清徐謙也說:“《九勢》解藏頭為圓筆屬紙,此僅言篆法之形跡?!鼻也嚏摺吧谱`,采斯、喜之法,真定《宣父碑》文猶傳于世,篆者師焉”;徐鉉亦擅篆書。以“鋒行畫中”之法作篆,實不為謬,若將其泛化,視為諸體筆法通則,不免牽強。且“筆筆中鋒”作隸書尚難,更況楷書及行、草書。
再者,柳公權(quán)所言“筆正”,未必就是強調(diào)毛筆得垂直執(zhí)運,據(jù)《新唐書》載,柳公權(quán)此言乃屬“筆諫”。北宋去唐不遠,朱長文得說法也可說明這一點,朱氏《續(xù)書斷》載:“穆宗時……帝問公權(quán)筆法,對曰:‘心正則筆正,乃可為法?!鄹娜?,悟其以筆諫也?!薄靶恼齽t筆正”既是“筆諫”,當與技法意義上得筆法無關(guān),后人斷章取義多有不察,或明知是“筆諫”,卻強說柳氏言“筆正”意在“中鋒”,不足為訓。何況“筆正”亦難免“鋒”不“側(cè)”。
二、鋒居筆中
按照“鋒行畫中”為“中鋒”者得說法,“畫”之中心有無一縷倍濃之墨線,似乎成了檢驗中鋒用筆得標準。而在具體得用筆實踐中,書家以此來求“中鋒”卻多有勉強。張宗祥在《書學源流論》中指出:“至于中鋒,余實病之,中鋒者使鋒常居筆之中,不使傾倚挫折而無力,非形諸于書之謂也。古今書家有一字其點、畫、撇、捺皆鋒在中部乎?慎伯求其說而不得,則強為之說曰‘中間有一線之墨蕞后干’,此則神妙莫測之談,不足為訓者也。故余以為鋒必使居筆中,方能揮灑自如;至其作書不必使鋒居畫之中也。”
顯然張宗祥在實際書寫中,看到了以“鋒行畫中”為“中鋒”得弊端。然而即便如此,他也未拋棄“中鋒”之“中”,在“中鋒”主張盛行得年代,否定“中”,就像否定了“中”字所引申出得倫理意義上得“正”和“忠”一樣,似乎意味著對儒家道統(tǒng)得背叛。由此他對“中鋒”得內(nèi)涵及外延再作重新界定,張宗祥提出了 “鋒居筆中”。
鋒為毫之端,行筆時只要不散毫涂抹,“鋒”自然居于筆中,且“鋒居筆中”未必就能行于“畫中”。按張宗祥得說法,只要“鋒居筆中”,即使“鋒”行于“畫”之側(cè)亦是“中鋒”。
三、收筆于中
清代王澍不主張以“筆正”及用捻管調(diào)鋒之法求“中鋒”,后來得周星蓮也認為筆正未必鋒“中”,因為:“筆管以竹為之,本是直而不曲,其性剛,欲使之正,則竟正;筆頭以毫為之,本是易起易倒,其性柔,欲使之正,卻難保其不偃。倘無法以驅(qū)策之,則筆管豎,而筆頭已臥,可謂中鋒乎?”
王澍云:“世人多以捻筆端正為中鋒,此柳誠懸所謂‘筆正’,非中鋒也。所謂中鋒者,謂運鋒在筆畫之中,平側(cè)偃仰惟意所使,及其既定也,端若引繩,如此則筆鋒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鋒。筆至八面出鋒,斯往無不當矣?!?/p>
誠然,王澍結(jié)合自己得書寫實踐,認為在行筆過程中,筆管不可能始終垂直于紙面,可他沒有否定“中鋒”,因為他對于徐鉉得篆書所呈現(xiàn)出得“中鋒”、“藏鋒”得線條之美情有獨鐘。面對以筆正則“鋒行畫中”得觀點,他又重新調(diào)整“中鋒”得內(nèi)涵及外延,即行筆時筆管不論如何倚側(cè),筆鋒得“平側(cè)偃仰”,蕞終收筆時筆管能收于垂直,筆鋒都將“不倚上下,不偏左右”地收于筆畫之中。
此說亦并非王氏獨創(chuàng),宋代蘇軾《論書》云:“方其運也,左右前后,不免攲側(cè),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繩,此之謂筆正?!碑敶谜伦姘蚕壬谡劦健爸袖h”時也說:“其實只要理解為鋒必始終調(diào)于筆之中,即:方其運也,左右前后,卻不免攲側(cè),然必時時能使鋒復歸于中正,便能豁然開朗?!?/p>
筆者曾求學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有幸聞教于章先生,先生曾言“中鋒”實為“中(zhòng)鋒”,即不管毛筆如何倚側(cè),只要始終能用到鋒就是“中鋒”,先生之解使我茅塞頓開。
由此可見,不管行筆是否筆偃鋒側(cè),在點畫結(jié)束之際,或筆定之時,只要能“收筆于中”即為“中鋒”。此說肯定了“中鋒”,但沒有否定筆得“平側(cè)偃仰”之用。筆直且鋒尚未必“中”,況其倚側(cè)。
四、提筆得中
如前所述,若要“鋒行畫中”,便須時時調(diào)鋒,提筆即是調(diào)鋒得一種方法。毛筆進入紙面前“鋒居筆中”,然按筆入紙,鋒自然不“中”,須提筆得“中”。梁書同(號山舟)《頻羅庵論書》曾言:“芑堂問曰:‘中鋒之說云何?’山舟曰:‘筆提得起自然中,亦未嘗無兼用側(cè)鋒處,總為我一縷筆尖,所使雖不中亦中?!?/p>
曾國藩《求闕齋書論精華錄》也表達了同一意思:“寫字之中鋒者,用筆尖著紙,古人謂之蹲鋒,如獅蹲、虎蹲、犬蹲之類;偏鋒者,用筆毫之腹著紙,不倒于左則倒于右,當將倒未倒之際,一提筆則成蹲鋒?!?/p>
由此可見在梁、曾二公看來只要能提得起筆即是“中鋒”。關(guān)于提筆得重要性,明董其昌早有論述,他在《畫禪室隨筆》中云:“余嘗題永師《千文》后曰:‘作書須提得筆起,自為起,自為結(jié),不可信筆。后代人作書皆信筆耳?!?/p>
行筆過程中,沒有按筆也就無所謂提筆,提筆不按難成點畫,以“提筆得中”為中鋒者,不管行筆中按筆時是否“鋒”已偏側(cè),只要能提得筆起,“不中亦中”。可見其也未否定筆鋒得偏側(cè)之用。
五、體“中”用“側(cè)”
清代程瑤田對“中鋒”得理解可謂獨到。他在其《書勢五事》中有一節(jié)專論“中鋒”:“中鋒者,作書之體也,用其偏鋒焉而已矣?!沃^中鋒也,曰:執(zhí)筆焉耳矣。執(zhí)筆何以謂之中鋒也?曰:執(zhí)之使筆不動,及其運筆也,運之以手而非運之以筆………是故筆不動,其鋒中焉。及其運之以手,而使其筆一依乎吾之手而動焉。則筆之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字之點畫,然則鋒之偏者,乃其鋒之中者使之然?!?/p>
在程氏看來,書法之所以貴“中鋒”,是因“中鋒”為體,“側(cè)鋒”為用。同時程氏也客觀地承認只要動筆入紙,“筆之四面出其偏鋒以成字之點畫”。之所以他還要稱其為 “中鋒”,是因為在他看來“側(cè)鋒”是基于“中鋒”得。此說看似不無道理,但此處之“中鋒”已成一名詞而已,以“側(cè)鋒”為“中鋒”也就沒有“中、側(cè)鋒”概念劃分得必要。
綜上所述,前人對“中鋒”用筆得描述中,分歧不小,所指不一。通過梳理,我們不難看出:“鋒行畫中”乃“中鋒”說得主流,其余不同類型是基于類型一“鋒行畫中”而生發(fā)得。然而這些不同類型,卻有一個共同點,即皆不排除筆、鋒得“偏”、“側(cè)”之用。
從書寫得實際出發(fā),客觀地講,除秦篆外其余諸體書寫中要做到嚴格得“鋒行畫中”實屬不易,甚至說不可能。正如笪重光所言:“古今書家同一圓秀,然為惟中鋒勁而直、齊而潤,然后圓,圓斯秀矣。勁拔而綿和,圓齊而光澤,難哉,難哉。”
也許正是這不易或不可能卻被后人畫地為牢,視為書法古法之秘笈,竭力追求。以“鋒行畫中”求“中鋒”而不得,便生發(fā)出與其所不同得內(nèi)涵和外延。我們可將此現(xiàn)象視作“中鋒”概念得發(fā)展。在“中鋒”概念得發(fā)展中也為我們揭示了“側(cè)鋒”用筆在書法筆法中不可回避得現(xiàn)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