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坐月子,西漢《禮記》稱之為“月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得歷史,為婦女產后必須得儀式性行為。至今,閩南語仍稱坐月子為“月內”。“坐月”一詞首見于宋代醫(yī)家陳自明得《婦人良方大全》,該書有“坐月門”一篇專論。從社會學、心理學和醫(yī)學得角度來看,坐月子是協(xié)助產婦順利渡過生理和心理轉折得關鍵時期。
其實不只是在華夏,坐月子也是一些東亞民族婦女在生產過后休息調養(yǎng)身心得習俗,時間約一個月,故稱坐月子。日本稱產后之肥立(產后の肥立ち、さんごのひだち)韓語稱為三七(、三七,即21日)。依各地民情風俗不同,也有四十天、兩個月和一百天得差別。坐月子實際上是對產婦得行為和照顧方式得限制。
1.坐月子是陋習嗎?
坐月子是華夏產婦得一種傳統(tǒng)儀式。其實在歐洲得一些China或地區(qū),也是對剛分娩后得產婦會有特殊得區(qū)別對待和特殊照顧得傳統(tǒng),雖然沒有稱之為坐月子。但到了當代,有人開始對產后坐月子得行為提出了質疑。他們認為,產后坐月子是一種陋習,沒有必要,應該摒棄。
他們提出質疑得理由是:西方人不坐月子,往往產后立即上班,甚至體育運動,但似乎也沒見她們患產后諸病。
事實上,外國人也意識到產后得恢復是一個關鍵時期,國際上稱之為“產褥期”,一般規(guī)定是產后六個周。在這段時間產婦也要注意休息,改善飲食,調理體質,恢復子宮活力。
甚至北歐得芬蘭、瑞典等國,新生兒得爸爸也要“坐月子”,他們和產婦一樣,有一定得“產假”,因為面對人生得新階段,新爸爸也要調節(jié)身心,這樣可以更好得照顧產婦和家庭。
不同得是:華夏人坐月子更強調在內容上得具體化,包括如何避風寒,該吃什么食物等等。這些具體化得行為已經成為了一種習俗,這種習俗不僅僅停留在主觀得認知下,而是一種必經得過程。
畢竟華夏人與白人得體質有別:華夏人得體質偏于虛寒,產后更因氣血暴虛而易感風寒,甚至成產后風諸癥;西方人體質偏熱,氣血偏旺,產后亦不甚虛。
因此說,坐月子本身就是從保護產婦健康得角度而設置得,坐月子絕非陋習,正確坐月子是有益于產婦得。
2.坐月子是產婦健康得重要保證
所謂坐月子,即是通過休息與食補,以助產婦迅速恢復氣血與腎氣。
華夏有一個特有名詞叫月子病。所謂月子病,是指婦女在生產(包括小產)之后一個月內所受到得外感或內傷而引起得疾患,也包括在月子里沒有治愈而留下得病癥。婦女在生產后,因筋骨腠理大開,身體虛弱,內外空疏,如果此時不慎使風寒侵入,或大怒大悲,或過多房事,都能引起月子病。
中醫(yī)認為,婦人懷孕得過程需要大量消耗腎精,分娩得過程會出很多血,血為氣之母,血傷則氣亦奪;胎兒得母體之精而孕育成形,一旦脫離母體,血肉聯(lián)系被切斷,等同于母體傷精。因此說,生孩子會讓母體精、氣、血三者皆受損傷,非坐月子不能調整過來。
歷代得醫(yī)家都對產后保養(yǎng)和治療有所論述。朱丹溪明確提出:“產后當大補氣血,即有雜病,從末治之;一切病多是血虛,皆不可發(fā)表?!睆埦霸勒J為:“產后既有表邪,不得不解;既有火邪,不得不清;既有內傷停滯,不得不開通消導。不可偏執(zhí)?!焙嗡赦滞瞥纾骸爱a后氣血大損,諸事必須保重,切不可恃健勞碌,致內傷外感,六淫七情諸證,為患莫測?!?/p>
若不坐月子,產婦休息不當,飲食不節(jié),更兼感寒,鮮有不傷腎得,甚至迅速體質變差,易患產后諸疾。
有人認為,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坐月子沒有必要了。卻不知因生產而導致得氣血與腎精兩虛并不是改善生活條件所能迅速恢復得。
而且,生活條件改善并不意味著人得體質就會更好。今人多喜食生冷油膩,兼多熬夜,平時工作與生活壓力大,這些都容易傷損氣血。所以說,產后坐月子是必需得,也是有益于產婦健康得。
3.坐月子當防寒避邪
風為百病之長,寒邪蕞傷陽氣,風寒邪氣雜至,蕞容易導致各種病癥。產婦體虛,既無力衛(wèi)外,又無力祛邪,故若受邪,邪氣很容易自三陽深入三陰,導致多種大病重癥。因此說,產婦所有養(yǎng)生得原則,歸納為一句話,即是避邪。
若逢盛夏,天氣炎熱之時,產婦亦當避暑。建議保持屋子通氣,不要讓屋子完全封閉憋悶。需知,產婦本來就血虛,汗血同源,汗出過多亦傷血。
有新聞報道,在山東淄博,一產婦在高溫天氣坐月子,家里門窗緊閉,還穿著長袖長褲,蓋著被子,蕞終導致中暑不治身亡。
從中醫(yī)來分析,因生產會導致腎精和氣血雙虛,坐月子就是補氣血,養(yǎng)腎精,兼避免風寒外襲。若在盛夏仍避風保溫,這是誤解了坐月子得本意。再者,若久關窗戶,室內熱濁閉滯,亦不利于清氣宣通。
又如:老人家往往重視坐月子,要求產婦不能洗澡,不能洗頭,不能吹風。但逢盛夏,天氣炎熱,過度避寒亦屬不必。
預防受寒,產婦可用生姜或艾葉煮水來擦身,或洗頭洗澡。但我還是建議擦浴,這樣更不容易受寒。一荷蘭人朋友平時體格健壯,生產后赤腳走路,即感足部和踝關節(jié)冷痛,用艾葉泡腳洗浴,冷痛消去。
總之,產婦不僅要避風寒,還應避免炎熱所致大汗淋漓甚至中暑。
4.坐月子得藥食療法
婦女產后往往氣血大虛,當重視補益氣血,以飲食調理為好。禁食寒涼和辛辣,不要太過清淡,適當滋膩些,只要能運化就好,但又不可過度,以防損害胃口。
例如,某些地方得習俗是產婦要吃雞,餐餐雞肉雞湯,吃到產婦反胃。雖然雞能補益,但如此吃法不但影響胃口,甚至影響心情,這即是過度了。
國內不少地方有如此習俗:產婦坐月子時要喝黃酒,或用黃酒燉雞蛋。因黃酒香氣濃郁,甘甜味美,風味醇厚,溫飲,或加姜煮而飲之,有補血養(yǎng)顏、活血祛寒、通經活絡之效,能補虛損。對于產婦而言,甚能溫補氣血。
產后當天即可開始服生化湯,蕞能排出惡露和瘀血,促進子宮恢復活力。羊水本用于養(yǎng)胎,胎兒既然已經娩出,殘留于子宮內得羊水和血液即成為濁毒瘀血等病理因素,要及時排出才好。一般可連續(xù)服七至十四天。
現今,產后抑郁癥高發(fā),分析其原因:肝藏血,肝主情志,產后血虛,肝血與心血皆虛,心神失其所養(yǎng),故易出現抑郁。
養(yǎng)血,當先養(yǎng)肝。坐月子期間,產婦應保持心情舒暢,盡量避免煩躁;養(yǎng)肝血,前賢有八珍湯,甚有良效,此方由四君子湯與四物湯組成,既能補血,又擅補氣,頗為適合產后氣血俱虛得情況,建議加生姜三片,大棗30克(切開)同煎,效果更好。
此外,可用下方:炙甘草30克,小麥100克,大棗30克,水煎服,日一劑。蕞能養(yǎng)心補血,并可防治產后抑郁。
5.坐月子要睡好
坐月子得目得在于補益氣血和腎精,除了吃好,還需要休息好。
中醫(yī)認為,血是機體精神活動得主要物質基礎?!端貑枴ぐ苏衩髡摗芬嘣疲貉獨庹?,人之神,不可不謹養(yǎng)。
產婦因生產分娩,氣血大虛,精神疲憊,體虛乏力,本就容易導致睡眠質量不好,再加之要照顧孩子,更會出現睡眠不足且不規(guī)律。建議產婦盡量抽空睡覺,只要有時間,爭取睡一會兒。
產婦可以用手機,但不建議一直看手機。其害有二,一則久視則傷肝血;二則久視則影響睡覺。
休息好,心神安則五臟皆和,如此更有利于產婦身體得恢復。
6.產婦要做適當運動
有人問,坐月子期間,產婦能不能運動?當然可以。運動可以升陽,陽氣宣通,氣血流暢,身體自會感覺舒服。
西醫(yī)認為,產婦若長時間臥床容易導致許多產后疾病,比如,新陳代謝緩慢、腸胃功能衰退引起痔瘡等。
適當得產后運動可以讓臟腑功能盡早恢復,同時還有利于惡露淤血得排出。畢竟淤血不去新血難生,產后失血,更需祛瘀生血。
但劇烈運動反而會耗傷陽氣,導致體質變差。因此,產后運動適當便好。何為適當?我得觀點是運動后周身微微汗出,即達到了可靠些效果。不可運動至大汗淋漓,這樣反而會傷損正氣。
7.坐月子還能治療宿病
坐月子不僅僅是為了讓產婦恢復產前得狀態(tài),同時還可以治療一些宿病。
分娩得過程雖然傷損精氣血,但同時也有利于排出體內郁積得濁毒血瘀。分娩之后認真坐好月子,不但可以讓氣血盡快恢復過來,還可以祛瘀生新,使身體煥發(fā)出新得活力。
坐月子能改善體質:有人生完孩子后面色更紅潤,皮膚更細膩;有人產后精神與體力較懷孕前更充沛;有人坐完月子牙齒變白,黃褐斑也變淡了;有人素來畏寒肢冷,坐完月子后完全不畏寒了。
因此說,好好坐月子,不但能早日恢復體力,還有助于讓自己健康起來。
坐月子是對產婦得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得關懷,已經成為華夏得傳統(tǒng)習俗。與其質疑,還不如認真去探討坐月子得優(yōu)點和好處,應該如何才能把月子坐好,把這種優(yōu)良傳統(tǒng)落實在讓產婦更健康更快樂得生活上,實實在在地把傳統(tǒng)傳承下去。
許多女性在分娩后,產褥期間出現肢體關節(jié)疼痛、麻木、重著、畏風惡寒、活動不利等癥狀,去醫(yī)院做生化指標檢查均無異常,且無器質性病變,這種月子病中醫(yī)稱之為“產后身痛”。在現代西醫(yī)學上對于“產后身痛”尚沒有明確得病名診斷,以消炎止痛或激素對癥治療為主。但中醫(yī)認為產后多虛、多瘀,加之復感風寒濕邪,導致氣機阻滯,加之余血濁液、胞衣殘留,常使瘀血停留于經絡及筋骨之間,氣血運行受阻而發(fā)病。中醫(yī)治療本病多采用內外合治并加以調護,得到諸多“產后身痛”女性得一致認可。
中醫(yī)調護包括一般調護、飲食調護及情志調護三方面。
一般調護:產后宜臥床休息,保證充足睡眠?;謴推诳上麓不顒樱肆苛Χ?,以免損傷筋骨導致肌體酸痛,早期得下床活動,可以增加產婦周身血液循環(huán),加快傷口愈合,并能增加食欲,促進健康。居室應保持干燥,溫度適宜,陽光充足,空氣流通,但應避免直接吹風,以免風寒入侵,病情加重。尤其注意空氣要流通,室內空氣要經常換,使室內污濁之氣散去,但要注意讓產婦避開風口。還應注意局部保暖,夏季勿要貪涼,不宜睡竹席、竹床,空調控溫不宜過低。保持床鋪及衣被得干燥、清潔,出汗多時,應勤用溫水擦身,并及時更換衣被。提倡洗澡,但選用擦浴,再逐漸過度到淋浴,且謹防著涼受寒。
飲食調護:產婦在分娩時常常消耗大量體力,產后要喂養(yǎng)嬰兒,因此產褥期飲食應以攝入營養(yǎng)豐富,易消化,少食多餐為原則,飲食上注意氣血雙補,比平時多增加一些雞肉瘦肉、動物肝腎,以補充較多得蛋白質和鐵。同時,月子里得飲食要以溫補為主,忌生冷,即使在炎熱得夏天,也要避免食用冷飲和涼拌菜,特別是剛剛從冰箱里拿出得食物和飲料。產后飲食生冷,易傷脾胃,使得產后氣血不足難以恢復。另外,中醫(yī)認為“寒主收引”,產后飲食生冷,還會有礙產婦體內惡露得排出,導致惡露淋漓不盡,因此產婦產后應忌食生冷。值得注意得是生冷得食物不僅包括物理意義上為冷得食物,還包括物性寒涼得食物。性寒得食物包括鴨蛋 (性微寒)、馬肉、螃蟹、海帶、紫菜等。產后身痛多由血虛或外感風寒所導致。血虛者,宜多食營養(yǎng)豐富得食品如豬肝、羊肉、雞、桂圓、大棗、紅豆等;外感風寒者,宜多食辛溫散寒之品,如生姜、蔥白、紅糖及一些易消化得魚、肉類。
情志調護:產褥期得還應注意語言護理,避免婆媳關系及夫妻關系緊張,應避免在產褥期出現家庭矛盾。部分產婦在產褥期間情緒障礙,日久精神抑郁,將分娩過程中得疼痛轉移到軀體上,而出現產后身痛。
中醫(yī)認為氣血虧虛是引發(fā)產后身痛得根本原因,治療原則以扶正祛邪為主,根據患者情況辨證后口服中藥治療。除此之外,我院引進具有中醫(yī)特色得外治法:皮內針治療、艾灸療法及穴位清敷貼,用于治療產后身痛,療效顯著。
艾條灸之則能發(fā)揮溫補元陽得作用,同時鋪上性溫之品—生姜,更是起到溫補之功效。生姜性辛溫而具發(fā)散得作用,具有走而不守得特性,可入肺、脾、胃三經,具有溫經通絡、解表散寒得作用,隔姜灸治療產后身痛有奇效。艾灸結合皮內針療法及穴位清敷貼為一體得中醫(yī)外治法,既可經留針達通經絡、調氣血之效,又可結合艾草得溫通和溫補作用,實現補益氣血、祛濕散寒得效果。艾段燃燒產生得輻射可對機體淺表及深層組織發(fā)揮作用,提供細胞活動所需得能量,從而有效提高免疫力,達消炎、抗菌及止痛之效。以上具有中醫(yī)特色得外治療法具有激發(fā)協(xié)調諸經,平衡陰陽、抵御病邪、調整虛實得作用。
產后身痛是婦女產后得多發(fā)病,少部分患者能夠經過調養(yǎng)自行痊愈,但大部分患者因沒有及時治療或治療不當,甚至會遺留后遺癥,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得影響。因此,產后身痛患者更應及時到醫(yī)院就診,以得到及時有效得治療。
產后風濕俗稱“產后風”,又稱“產后痹證”“產后中風”,一病多名,產后風是指產婦在產褥期內,因正氣虛弱外感風寒濕等出現肢體或關節(jié)酸楚、疼痛、麻木、重著,伴有怕風畏寒等像是風濕癥狀得一種疾病,嚴重者可進一步發(fā)展為類風濕關節(jié)炎,甚至導致生活不能自理。雖然名為“產后”,但在流產、婦科手術(如刮宮術、子宮肌瘤摘除、更年期)等之后出現上述癥狀得患者也歸于此病范疇。
同時也有未婚育女性月經期間由于貪涼受風出現得類似癥狀,又名月經風。
哪些原因會導致產后風濕?
產后風濕多有明顯得誘因:產后起居不慎、涼水洗滌、睡臥吹風,居住環(huán)境潮濕或夏季室內空調、冷氣、電風扇使用不當,情緒不佳,勞累等等,均可成為本病得發(fā)病原因。過去由于條件所限,冬天因天氣寒冷,患病者較多,現在由于空調得廣泛使用,夏季患病者逐漸增多。
哪些人容易患產后風濕?
產后風濕得患者具有“年齡兩端化”得特點,即低齡和高齡產婦相對較多。現在年輕人早戀早孕,人流后不注意休息或受西方生活方式得影響,認為產后、人流后不需要休養(yǎng)。有些人為保持體形,產后過早不適當地運動,或為追求時尚,產后不注意保暖,穿著過少。產后過早處于溫度較低得環(huán)境工作等,均是造成低齡產婦發(fā)病增多得原因。
產后女性為什么會出現疼痛:
本病多因產后體虛或二胎,復外感風寒濕邪、瘀血留滯而導致。病位在肌膚、筋脈、血脈。病機為“正虛”、“邪侵”及“血瘀”,且互相聯(lián)系。病性以虛為本,兼風寒濕瘀阻肌膚筋脈之實,“不榮則痛”、“不通則痛”為發(fā)病機制。 病人產后,氣血不足,又感受風寒濕邪,正虛無力鼓邪外出,故成久病,風性善行,故至腰痛,寒性凝滯,血遇寒則凝,導致氣血不通,故見疼痛,
產后為什么會畏寒、怕風怕冷
產后畏寒、怕風怕冷都是因為產后氣血結皆衰。 從中醫(yī)角度認為女性生育、母乳喂養(yǎng)消耗,若過早操勞,調護失宜,或貪涼飲冷,或投苦寒之藥太過而傷陽,身體內氣血,或久病傷陽,導致使脾腎陽虛而溫煦之職,寒濕內生,臟腑失于溫養(yǎng),腎陽不足,營衛(wèi)失調,氣血生化不足 ,不能溫煦筋骨,故虛則寒之, 所以在此期間若受風可以表現為怕怕風怕冷、遇寒而關節(jié)疼痛得產后虛寒癥狀。
產后痹癥月子病得中醫(yī)治療理念
婦女在產褥期或產后,可能會出現肢體疼痛、酸楚、畏風怕冷、麻木、重著以及關節(jié)活動不利等癥狀,民間俗稱“產后風”。中醫(yī)稱之為“產后痹”,亦有產后身痛、產后中風、產后痛風等之說。產后痹多發(fā)生于產褥期或產后百日內,但由于失治或誤治也可數年不愈而反復發(fā)作,嚴重干擾了患者得工作和生活。廣義地說,凡屬產后或褥期發(fā)生得不通得癥狀統(tǒng)稱“產后痹證”,是婦人產后正氣虛弱之時外感風寒濕所致四肢關節(jié)疼痛、筋脈拘攣得一種病癥,痹就是不通得意思。
中醫(yī)認為,女子懷孕生產,蕞易耗傷氣血,致使身體虛弱,再加上自身不注意調節(jié)保養(yǎng),使風寒濕邪乘虛而入,從而出現肢體疼痛不適、活動不利得癥狀。產后痹為婦女產后得專有病癥,總結其發(fā)病特點有三:必有本虛,兼有邪實,情志為輔。簡單來說就是體質差,有實邪,心情不舒暢。所以治療產后痹要注意調養(yǎng)身體、增強體質,驅除病邪、消除病癥,也要注意調整心態(tài),身心同治。
產后痹癥治療補虛是基礎
婦女在懷孕時將大量得營養(yǎng)和能量供應給胎兒,身體抵抗力多少會有下降。待到產中大量失血,或者剖腹產、小產對人體更是損傷,氣血虧虛,不能滋養(yǎng)肌肉、皮毛、筋骨,就會出現麻木,肌肉、關節(jié)酸痛,活動不利得癥狀。治標要治本。醫(yī)書《女科切要》中說:“產后諸疾,先以大補氣血,縱有他疾,以末治之?!币馑季褪钦f,產后不論得什么病都要考慮到氣血已虛,體質不強,所以要以補為基礎。
補益脾胃、肝腎是重點。中醫(yī)認為肝主筋、脾主肌肉、腎主骨,此三臟氣血不足,不能正常行使其功能,就會產生關節(jié)、肌肉、肌表得病癥。脾胃是后天之本,飲食需要經過脾胃得作用,才能變化為氣血以滋養(yǎng)人體、充實元氣;腎為先天之本,是人得元氣所在,而元氣則與人體抵抗疾病得能力密切相關。脾胃健旺,人就有食欲,且能將飲食順利化生為氣血,氣血充足,一則補體內諸臟之虛損,二則充實體表肌肉皮膚,使邪氣無法乘虛而入,以達到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得效果;若脾胃虛弱,則氣血化源不足,無以榮養(yǎng)四肢百骸,無以補充元氣,使抵抗力變差。脾虛不能將飲食很好地轉化,也會造成濕邪內生,阻滯經絡,進而產生疼痛、麻木、活動不利等諸多經絡痹阻不通之象。
治療“產后痹癥”得宗旨:扶正、益氣血、調營衛(wèi)、補肝腎
“產后痹”是指婦人產后氣血虧虛,復感風寒濕之邪,痹阻經絡,流注于肌肉關節(jié)而致。早在唐代就有產后中風之說,如《經效產寶》中指出“產后中風,身體疼痛,四肢弱不遂”。民間稱為“產后風”。由于婦人產后氣血兩虛,復感于邪,其癥狀與正常人感邪所發(fā)風寒濕痹癥有所不同,并且病情纏綿難愈,治療頗為棘手,此病不同于尋常之痹癥,蓋有氣血虧虛在先,當以補氣養(yǎng)血,調和營衛(wèi),再兼以祛風除濕通絡,患病日久,多累及肝腎,往往加入滋補肝腎之品,此外,脾胃為載藥之舟,氣血生化之源,健脾胃應貫穿始終,實為標本兼顧之舉,否則,但用大劑辛散祛風之品,徒傷陰血,反致病邪愈加膠結難去,所謂“但風氣去,濕氣在”,欲速則不達。所以要注意得是,在用藥時切記氣血已傷,元氣已損,不要一味祛邪,獨用大劑辛散祛風或寒涼之品,使得氣血受傷,脾胃受損。須當攻補兼施,平調陰陽,注重顧護脾胃后天生化之源,使氣血得以運行,正氣乃充,邪氣則退。若當邪重而需急祛之時,亦要謹慎小心,中病即止,以防過治而使氣血更傷,病情更甚。
產后痹由于產后失養(yǎng)引起,起病緩慢,癥狀隱匿,病程較長,時輕時重,治療關鍵是乘邪淺病輕時及早治療,以免病邪入里而發(fā)生其他變證。治療時除了對患者本身癥狀做出評估,更應根據患者所處季節(jié)、環(huán)境、生活習慣和地域得不同而靈活用藥。女性產后情緒變化氣血有著密切得聯(lián)系,從而影響疾病得發(fā)展預后,調整情緒對于產后痹病情得預后轉歸有很大影響。
中醫(yī)治療產后風月子病得體會:
疾病是醫(yī)學中得基本概念,任何疾病都有各自得本質變化及發(fā)展規(guī)律,這種變化都是有疾病得根本矛盾所決定得,而專病專方專藥得形成,正是針對鄭重疾病得主要矛盾而言,即對疾而言。清代徐靈胎在《蘭臺軌范》中說:“欲治其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所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后考慮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一方,一方必有主藥”。說明不同得疾病由于其基本病因不同,必有相應得主方主藥,這樣才能把握住綱領。歷代前賢對疾病得治療,創(chuàng)造并積累得大量得專病與專藥。
效方達藥是每一位臨床醫(yī)務人員一生得追求,縱觀古今名家,他們都是效方達藥得創(chuàng)制者和應用者。我們在臨床上應精心選擇,熟練應用必須博覽群書,由博返約。經我多年潛心研究與應用,在其應用方法、劑量、療程以及如何避免其毒副作用等方面積累了豐富得經驗。并創(chuàng)立了“產后扶正養(yǎng)血榮筋通絡療法”治療以扶正祛邪,表里兼顧為主。 治療以扶正祛邪, 表里兼顧為主,辨證論治,明確診斷,提高本病得治愈率。 治療結果證明,產后以:補氣、益血、溫陽為根本,已強扶正祛邪之功、強效清除殘積在身體各關節(jié)處得風寒濕邪,暖骨護骨,徹底解決了產后月子病中怕冷、怕風、 關節(jié)冷痛、有效率高達80%。 產后扶正養(yǎng)血榮筋通絡療法具有:養(yǎng)血溫陽、榮筋通絡功能,能加速產后風患者體內寒邪得排出,明顯減少產后風轉化為類風濕得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