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丁家溝元代壁畫墓 (M1) 發(fā)掘簡報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8-27 23:23:37    作者:微世推-實習生小魚    瀏覽次數:274
導讀

1998年5月,山西省呂梁山腹地嵐縣敦厚鄉(xiāng)丁家溝村西側1公里的沖溝旁發(fā)現(xiàn)了幾座遭擾動的磚室墓(圖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隨即進行了實地勘查、清理,又發(fā)現(xiàn)兩座磚室墓。 墓葬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相互之間無打破關 系,

1998年5月,山西省呂梁山腹地嵐縣敦厚鄉(xiāng)丁家溝村西側1公里的沖溝旁發(fā)現(xiàn)了幾座遭擾動的磚室墓(圖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隨即進行了實地勘查、清理,又發(fā)現(xiàn)兩座磚室墓。   


墓葬由北向南依次排列,相互之間無打破關  系,系一處埋葬時代相近的家族墓地,其中一座磚室壁畫墓(M1)保存較為完好?,F(xiàn)將該墓發(fā)  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   墓葬形制


該墓位于墓地區(qū)域的南部,為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65°


墓道豎穴斜坡式,南端被臺階地埂截斷,清理長度2.1米。近墓室墓道處距地表4.2、寬1米。甬道半圓弧形拱券洞。內寬0.5、進深0.9、頂高1.12米。外側有橫排的錯縫壘砌封門磚。墓室平面近圓形,進深2.6、橫寬2.5米。墓底北部以方磚作棺床,縱寬1.68、高0.25米。墓室周壁砌有兩側相互對稱的六根方形倚柱,其南北兩壁倚柱間距離較寬。柱頭上砌作抱頭梁,出方直梁頭,內設騎馬狀栓門一道,以紅色界畫出橫拱,承托三才升斗。其上再砌一道普拍枋,各置一挑尖梁頭,內設銀錠狀栓門一道,又以紅色界畫出橫拱,再承托三才升斗。其上砌作撩檐枋、檐椽,覆壓板瓦,承以條磚砌出的穹隆形弧券墓頂,內高3.23米。墓內壁面由1~2層草拌泥抹平,又外敷一遍白灰泥,用紅色界畫出仿木結構與構件圖案。柱間壁面繪有居家壁畫及生宅菱窗,拱眼壁內繪有成對的


棺床上置一具頭向西骸骨,伴有一塊圓石和數根朽蝕棺木,其頭、腳處的外側各有一堆二次葬骨骸,可辨識墓主為男性,堆骨為女性。墓底近棺床處有3件白瓷碗,棺床東部外側豎立1套組合而成的陶魂塔,又側靠1件陶盆。


墓室北壁存有墓主夫婦宴飲圖,其兩側的西北、東北壁殘存檐內菱窗樣,東南壁還有庖廚圖。其余壁畫已脫落,從殘存畫跡看,似為侍奉圖。拱眼間壁畫保存尚好,六壁中每幅繪畫兩個孝子故事,伴有字跡潦草的墨書榜題。皆以墨線勾勒形象,施以紅、黃、青、赭色平染,技法熟練,形象生動。


(一)墓室壁


北壁宴飲圖。壁畫中磚砌一桌二椅,桌面上繪食碟,右側坐一老翁,旁有侍男二人,右側坐二老婦,旁有侍女二人。壁面上方繪帳幔、懸球。老翁面相寬圓,留胡須,頭戴黑色高帽,身穿紅色圓領袍服,一臂倚于椅背,一手端淺腹碗。侍男年輕,皆穿或赭或青的圓領長袍,一人捧溫酒壺,一人雙手拱拳。二老婦面相端莊,頭束紅色包髻巾,身穿或青或紅的對襟上襦,著重疊長裙,皆雙手拱于胸前。侍女年輕,均著對襟長裙,一人抱圓奩盒,一人捧盞杯(圖四)。


東南壁庖廚圖。畫面上有圍幔懸垂、橫置的長方形案板,板上有面團、面餅、小碗、雙鉗等。案板后有三名男子正在制作炊餅,人物面相樸實,皆頭扎包髻幞頭,身穿右衽交領便服,分別為白、赭、紅色。三人或挽袖或赤臂膊,又或揉面,或做餅,或烙制,相互間似在交談(圖五)。

 

(二)拱眼壁


自甬道處從左至右介紹。

 

南壁左側榜題為魯義姑。一婦束髻巾,穿襦裙,旁有大、小二子,正舉兩指說事。側有一男戴帽穿袍,倚坐交椅上傾身詢問,旁立一持棒隨從。應是魯義姑義舉退敵(圖六)。


右側榜題為曾參子。一男子頭束披發(fā),穿白色袍服,左手拄苴杖,右袖掩面哭泣。旁立一女相伴痛悼,皆面對兩燭五供的新建墳冢。應是曾參孝賢(圖七)。

 

西南壁左側榜題為曹娥。一女子散發(fā)披巾,身穿白色長袍服,持削杖立泣于江邊。應是曹娥投江(圖八左)。


右側榜題為王(裒)。一男子扎髻巾,身著圓領紅色長袍,撲伏于一墳冢旁哀哭。應是王裒聞雷泣墓(圖八右)。

 

西北壁左側榜題為(劉殷)。一男子束髻穿袍,左手提籃,右袖捂嘴,邊走邊哭。應是劉殷冬采堇菜(圖九左)。


右側榜題為王相。一男子赤裸上身,斜躺于冰面上,旁有兩魚露出頭部。應是王祥臥冰求鯉(圖九右)。

 

北壁左側榜題為郭具。一男子穿紅色長袍,袍擺束于腰間,持鍬掘地。對面一婦人穿交領上襦、長裙、便鞋,拉一子舉兩指。應是郭巨埋兒(圖一〇)。


右側榜題為(江革)。一男子推獨輪車前行,車載老幼及家什。前有一女子拱手牽引繩。應是江革負母(圖一一)。

 

東北壁左側榜題為□□□。字體難識。一女子頭束髻巾,著交領上襦,雙手提長裙下擺,攜物走向一座未就墳丘。孝子故事題材不詳(圖一二左)。


右側榜題為孟宗。一男頭頂包髻,穿紅色袍服、便鞋,身旁有一籃,手扶枯竹做哭泣狀。應是孟宗哭竹(圖一二右)。

 

東南壁左側榜題為王武。一女子包頭帕,穿交領短上襦,束長裙,雙手捧碗,移步進奉。近前一老婦拱袖盤坐于炕臺上(圖一三左)。


右側榜題為□子。一男子身穿紅色圓領上衣,雙束胸腹,著長袴,蹬便鞋,右肩扛一柄長刀。欲遠行而側身向一婦舉兩指作交代狀。似為朱壽昌棄官尋母(圖一三右)。


三 隨葬器物


共3件(套)。包括陶魂塔、陶盆、白瓷碗各1件。陶魂塔1件(M1∶1)。由4件器物組合而成。自上而下由帶蓋鼓腹罐、蓮瓣口筒形罐、檐口筒形罐、敞欄口束腰空底座組成。其蓮瓣口筒形罐頸部貼附力士,腹部刻劃叢山與折枝花草。檐口筒形罐腹部塑出板門,兩側貼附力士,門檻下一周附加堆紋,再下又間隔貼附力士。敞欄口束腰空底座的束腰間為一周附加堆紋,底座斜腹壁上附加寶相珠。底徑36、通高約84厘米(圖一四∶1)。

 

1.陶魂塔(M1∶1) 2.陶盆(M1∶2) 3.白瓷碗(M1∶3)
(1為1/12,2為1/9,3為1/4)


陶盆1件(M1∶2)。圓唇,寬平口沿,鼓肩收腹,圓平底。盆外素面,盆內底壓印一綻開的暗花紋樣。口徑33、高9厘米(圖一四∶2)。

 

白瓷碗3件。形制相近。侈口,廣沿,淺斜弧腹,圈足,碗底內有澀圈。標本M1∶3,口徑12、高4.5厘米(圖一四∶3)。


四 結語


墓內未發(fā)現(xiàn)紀年題記,根據墓葬形制及仿木構建筑式樣、隨葬器物與壁畫人物服飾,對比鄰近地域出土的同期墓葬資料,初步判斷其埋葬年代為元代初期。墓壁宴飲圖一翁二婦與墓內遺骸一男二女相吻合。孝賢圖中的個體與金代常見二十四孝組合略有差異,可見隨時間早晚、地域不同其題材有所變化。出土的陶魂塔可與離石馬茂莊金代洞室墓的同類器相比較,可知其大致演變。

 

該墓形制在嵐縣較為罕見,又因其位于所處墓地范圍的南側,推測此墓地形成于金、元之際。該墓地諸墓中均未見墓志,參照《政和五禮新儀》卷二六“兇禮、品官喪儀、葬”條:“非官不志”的習俗,推測墓主應為無官職的地主階層。

 
(文/微世推-實習生小魚)
免責聲明
本文為微世推-實習生小魚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 微世推-實習生小魚。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m.jib360.com/news/show-126870.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粵公網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