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本地資訊 » 正文

中國古代的守城術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8-08 22:17:27    作者:微世推-張凱    瀏覽次數(shù):217
導讀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zhàn)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zhàn)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zhàn)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并起,戰(zhàn)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jù)自立的

幾千年來,“攻城拔寨”是歷來戰(zhàn)爭的直接目標和關鍵動機。隨著戰(zhàn)事迭起,攻防相生,城池也因此成為最大最重要的戰(zhàn)爭舞臺。特別是在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紛爭,群雄并起,戰(zhàn)爭極其頻繁,也因此形成了各諸侯國割據(jù)自立的多中心城池筑城體系,僅《春秋》、《左傳》、《國語》提及的城邑地名就達千余座。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戰(zhàn)國時期較大規(guī)模作戰(zhàn)行動就有230多次,其中2/3以上和攻城有關。根據(jù)《孫子·謀攻》中“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的說法推斷,在那個冷兵器的時代,攻城往往會伴隨著極高、極可怕的傷亡率。但這也同時說明當時的守城戰(zhàn)術和器具,必然非常完備和發(fā)達。因此,有兵圣之稱的孫子,也認為攻城是萬不得已的“下下策”,并告誡道:“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對此,同時代的墨子也持相同觀點,并利用自己掌握的“完美守城攻略”,四處推行自己的“非攻”理念。在他的著作《墨子》中第十四、十五卷就專門介紹了守城的裝備、戰(zhàn)術、要點,共二十篇。雖然目前僅存十一篇,可已經(jīng)幾乎涵蓋了所有的冷兵器時代的城池防守之術。 從軍事博弈的發(fā)展脈絡看,歷代中原統(tǒng)治者,之所以都特別偏愛建立在城池防守基礎上的“非攻”軍事防御手段,也許正是得益于筑城技術的高度發(fā)達和城防之術的極高效率。于是,專守待敵、后發(fā)制人的“筑城防御”軍事思想大行其道,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歷史文明的走向。從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開始至今,無論是歷代對于長城防線的高度重視,還是今天我們依然用“鋼鐵長城”來形容我們的國防理念,都足以說明這種以城墻為基礎的戰(zhàn)略防御思想,對我們的影響是多么重要、多么深遠。 當然,這種“被動防御”的軍事思想形成,除卻“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平和民族性格因素外,還與中原民族的生存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特征是分不開的。中原民族的農(nóng)耕經(jīng)濟,自然離不開長江、黃河廣大流域的沃土滋養(yǎng),中原民族已經(jīng)習慣了定居的安樂和富足,自然不會,也不愿像游牧民族那樣游擊爭斗。而平原之上,無險可守,要守衛(wèi)自己的領土,保護自己的家園,特別是針對游牧騎兵部隊騷擾的最好辦法,自然是建造堅固的城墻堡壘。 同時,高大的城墻還能提供防洪水、防強盜、防猛獸等多重安全功能?!八娜詾楣獭钡闹袊?,也因此能夠在四四方方的城墻庇護下,碼著四四方方的文字,邁著四四方方的腳步,從容又體面地延續(xù)著一種輝煌而偉大的黃色文明。 中國人對于城池的偏愛,除卻以上諸多因素外,還有一個不能不提的心理原因,那就是自信。這種自信,是建立在人口盛昌、經(jīng)濟繁榮和文明發(fā)達的多重基礎上。換句話說,筑城的底氣在于“建”得起、“防”得好、“守”得住。正如我們喜歡用“固若金湯”來形容防守,或者愛唱“萬里長城永不倒”一樣,這些都是這種民族集體自豪心理的微妙寫照。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論是城池的建筑還是防護,都是高技術、高投入的產(chǎn)物,不是誰都能修得起,更談不上修得足夠好。而要消解來勢洶洶的侵犯之敵,除卻厚厚的城墻外,有著高度文明和發(fā)達經(jīng)濟的守城一方,自然擁有更多“后發(fā)制人”的技術法寶。 今天,當我們從“術”的角度,細細梳理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上的“守城”技術、理念和經(jīng)驗等古代軍事文化遺產(chǎn),在重新認知這些繁雜的機關、精妙的設計、豐富的戰(zhàn)術時,除卻折服古人的無窮智慧外,在那遙遠時空里,也許還會隱隱約約聽到祖先的一聲幽嘆。

明代天順三年襄陽城池圖 一、古代城池的建筑特點 中國早期的城池,絕大多數(shù)是土筑,到了明代以后,各地的城墻才開始大規(guī)模包磚。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的絕大多數(shù)時間里,城池都是一副黃禿禿的模樣。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我們的先民已經(jīng)掌握了版筑的技術。所謂版筑,就是筑墻時用兩塊木板(版)相夾,兩板之間的寬度等于墻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撐住,然后在兩板之間填滿泥土,用杵筑(搗)緊,筑畢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墻。 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版筑的技術更是大大提高,普遍采用懸版夯筑法,即用木棍穿過兩側(cè)夾板,以繩索固定取直,中間填土夯實,《詩經(jīng)》中的“其繩則直,縮版以載”,說的便是這種方法。用這種版筑技術筑成的城墻,比以往更結(jié)實,因此可以取消舊法中兩側(cè)的護城坡,從而增加城墻的攀爬難度。當時有的城墻還采用土坯(單塊土坯尺寸約為1米×0.4米×0.2米)壘砌,上下交錯疊壓,以此提高墻體的密度和強度。 自春秋以降,中國城池一直采用這種樸素的土筑辦法,近兩千年過后,大名鼎鼎的元大都(北京)城墻,依然是由夯土筑成。這種土筑的城墻,樣子不太好看,而且不太結(jié)實,特別是一下雨就會因雨水淋蝕而損壞。當然也有例外,譬如東晉十六國時夏國赫連勃勃大單于(407~425年在位)修建的統(tǒng)萬城,便是土筑史上的奇跡。統(tǒng)萬城采用“蒸土筑城”法,即把糯米汁、白粉土、沙子和熟石灰摻和在一起夯筑而成,雖為土城,但具有石頭一樣堅硬的質(zhì)地和抗毀力。傳說負責施工的叱干阿利大將軍要求非常嚴格,近乎殘酷,修建好的城墻,他命人以鐵錐檢驗,凡錐入一寸者,便立刻將工匠殺死,填尸于墻內(nèi)。在這種瘋狂的高壓政策下,歷時六年修建而成的統(tǒng)萬城,建筑質(zhì)量奇好,“其堅可以礪刀斧”,完全可以和現(xiàn)代水泥相媲美。 當然,這只是特別的個例,大多數(shù)的土城墻,為保證牢固度和強度,只能往高、大、厚上靠攏。譬如兩千多年前齊國的都城臨淄,城墻寬度就達20米,楚國都城郢的墻厚也有14米之多。在冷兵器時代,這樣的厚度,其抗擊打能力,足以令人放心。此外,為保險起見,在高大厚實的城墻外,與城墻平行的還有人工挖掘的寬深壕塹(也可以引注河水,成為護城河)。大的都城,城外環(huán)周的護溝壕,通常寬度達到30米,深度也在4~5米。 不過,土城也有土城的好處,那就是容易修補。譬如當安史之亂,李光弼鎮(zhèn)守太原時,叛將史思明的大軍將至,如果要對方圓40里的太原城進行加固肯定是來不及的,于是一邊率領軍民在城外挖掘壕溝,一邊命人將挖掘的壕土做成幾十萬個土磚坯,命令用土坯修筑營壘,哪里被破壞,就用土坯補上。 從軍事防御的角度看,中國古代城池的構(gòu)筑,可謂布局精妙,機關重重。在高大的城墻頂部,筑于外側(cè)的有連續(xù)凹凸的齒形矮墻,稱作雉堞,又稱垛墻,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下部有通風孔,用來保護墻體。內(nèi)側(cè)矮墻稱為女墻,又叫“睥睨”,一般比垛口低,起護欄作用,防止士兵往來行走時跌下。此外,城墻內(nèi)部也都修有環(huán)城馬路和登城道。 城墻每座城門的正,都建有城樓,這是城墻頂上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筑,平日登高瞭望,戰(zhàn)時主將坐鎮(zhèn)指揮,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設施。而在高大的墻體外側(cè),每隔一定距離,還會有凸出于墻體外側(cè)的一段,這就是馬面(又稱敵臺、墩臺、墻臺)。馬面有長方形和半圓形兩種,因外觀狹長如馬面而得名。馬面的使用是為了與城墻互為作用,消除城下死角,自上而下從三面攻擊敵人。它的一般寬度為12~20米,凸出墻體外表面8~12米,間距為20~250米(一般為70米)。這符合宋·陳規(guī)《守城錄·守城機要》中的記載:“馬面,舊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減二丈,闊狹隨地利不定,兩邊直覷城角,其上皆有樓子。”在使用冷兵器的時代,這個距離恰好在弓矢投石的有效射程之內(nèi)。
明代萬歷四十五年襄陽城池圖 為了增強馬面的防御和戰(zhàn)爭能力,在馬面之上一般都建有敵樓,可以屯兵和瞭望,又可以儲藏武器,使城墻的防御性能發(fā)揮到最高點。戰(zhàn)時既可以利用它外凸和高大建筑的特點,觀望敵人,觀察敵情,防止敵人迂回城下攻城;又可以憑借敵樓從正面及左右兩樓間三個方面的交叉火力,狙擊敵人,隨時點線相連,編織嚴密的高空火力網(wǎng),是城墻防御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城墻四角的角臺,各建樓櫓一座,名為角樓。角樓的朝向與大墻呈135度角,樓的高度、體量介于城樓與敵樓之間,主要用以彌補守城死角即城墻拐角處的防御薄弱環(huán)節(jié),從而增強整座城墻的防御能力。戰(zhàn)時,角樓內(nèi)的守御者居高臨下,視野廣闊,可監(jiān)控和痛擊來自多種角度的進犯之敵。 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huán)節(jié),自然是城門。因此城池的設計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御能力。規(guī)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 ,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wèi)城門而設的小城。《武經(jīng)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御,由于甕城內(nèi)地方狹窄不易于展開大規(guī)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詩經(jīng)·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薄伴炾^”,指的便是甕城??梢娫缭诖呵飼r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jīng)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由城墻、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基本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即已成熟定型,并一直持續(xù)到明清時代。 今天,我們在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看到的正陽門,可以依稀一睹當年冷兵器時代城墻的雄偉風采。正陽門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一。它集正陽門城樓、正陽門箭樓與正陽門甕城為一體,是一座完整的古代防御性建筑體系。明朝正統(tǒng)四年(1439),為了加強京師的防御能力,在京師各城門外添建箭樓,正陽門箭樓也是此時建成。在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座巨大的甕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6米,甕城四向各辟一門,均為拱券式門洞。正陽門城樓通高43.65米,正陽門箭樓通高35.37米,均是中國乃至世界“城門”中最為高大雄偉的城樓和箭樓。 一座城池的防御體系強大與否,除卻城池的本身建設因素外,當然也與城址的地理選擇有著極其緊密的關系。中國古代城池的選址,歷來講究“風水”,拋開迷信的說辭不談,借天時地利之便,依山傍水,求取兵法上所說的“城有不可攻”的優(yōu)越守勢,自然會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是在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之下,這一點尤為重要。在古代戰(zhàn)爭史上,以宋元時期發(fā)生的兩座城市保衛(wèi)戰(zhàn)為例,頗能說明問題。 一個是釣魚城。南宋晚期,宋蒙(元)戰(zhàn)爭爆發(fā)。四川制置使兼知重慶府余玠為抵御蒙古軍隊的進犯,采納播州(今貴州遵義)人冉琎、冉璞兄弟“擇險、任人、積粟、駐兵、徙城”的建議,于淳祐三年(1243)在釣魚山筑城,徙合州及石照縣治其上,屯兵積糧,控扼三江,以為重慶屏障。釣魚城依山為壘,山便是城,城就是山,宛如金城湯池。它不但有構(gòu)筑在陡峭山巖上的內(nèi)外兩道防線,而且還有縱向延伸的水軍碼頭,以暗道出口、一字城墻相連接的給養(yǎng)補給通道,和天池泉井、水洞門為代表的給排水系統(tǒng)。在城中的兩級臺地上,還有良田沃土,豁然千畝。糧草充足、水源無憂,加上指揮得法、抵抗有力,使得蒙古大軍縱是驍勇無比,也只能望城興嘆,束手無策。在攻打釣魚城的戰(zhàn)斗中,大名鼎鼎的蒙哥汗被飛丸擊中,命喪黃泉。蒙哥汗戰(zhàn)死之后,進軍鄂州(今湖北武昌)的蒙哥之弟忽必烈和進攻漳州(今湖南長沙)的塔察兒,以及占領了大馬士革正在與古埃及馬木路克王朝軍隊作戰(zhàn)的旭烈兀,為爭奪汗位而匆忙班師,蒙古貴族集團遂即開始了長期的內(nèi)部爭戰(zhàn)。釣魚城由此在世界中古史上,赫然豎立了“延續(xù)宋祚、緩解歐亞戰(zhàn)禍、阻止蒙古向非洲擴張”的不朽豐碑!當時,釣魚城就以“東方的麥迦城”、“上帝折鞭處”的威名震驚了中外。如果說蒙哥汗命喪釣魚城,還有偶然的巧合因素,那么釣魚城軍民一心,僅憑一座小小的石頭城,堅持抵抗蒙元達36年之久的光榮歷程,自然不能用“幸運”二字簡單地加以概括。除卻“人”的因素外,城的獨特地理位置和以此為基礎的山城防御體系,其功也莫大焉。 另一個則是襄陽城。襄陽城和毗鄰城市樊城位于今湖北省的北部邊界,坐落在漢水兩岸,二城隔水相望,漢水在更南部的武昌匯入長江。其重要性在于其獨特的戰(zhàn)略地位:它們是進入長江流域途中的最后堡壘,守護著通往長江中游江漢平原、東南和西部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奪取這兩座城鎮(zhèn)將為蒙古人提供一個基地,可對南部其他地區(qū)發(fā)起攻擊。也正是由于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南宋軍隊在襄陽依據(jù)有利地形,設立了“堅固的城堡、堅實的城墻和很深的護城河”的堅固防御工事,嚴陣以待。蒙古人在付出了慘重的傷亡代價后,歷經(jīng)五年的圍困,才最終拔掉了這根眼中釘、心頭刺。南宋襄陽守軍能夠堅持這樣漫長時間的抵抗,其中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也在于城防的特殊地理位置。 對于席卷歐亞非三大洲,幾乎戰(zhàn)無不勝的蒙古軍隊而言,卻在南宋城池的強大防御力量下屢屢碰壁,甚至賠上了一位大汗,教訓和刺激不可謂不深。此也使得蒙古人對于城池,特別是最后歸順的南方城池,有著一種特別的反感。元世祖忽必烈,也就是蒙哥汗的弟弟,在征服南宋后不久,就“命有司隳沿淮城壘”,開始有計劃地拆毀淮河流域、長江中游、長江上游地區(qū)城市的城墻。只有少數(shù)城市因為各種特殊原因而獲免,如江西的隆興城由于濱西江,基于防洪的需要,城墻得以“姑存之”。元代陳大震纂修《大德南海志》卷八《城壕》云:“有州郡則有城池,所以捍御外侮也?!毂舷?,平夷城壁,樓櫓雉堞一切蕩除。以后因之,不復修治?!睔У暨€不讓重修,可見毀城的目的不僅僅是泄憤,而是希望一勞永逸地削弱被征服地區(qū)的防御能力。只可惜到了元代末年,由于義軍揭竿而起,四處攻掠,各地形勢危急。由于沒有城墻,這些城市很難抵御反抗軍的進攻,隨著攻守形勢的轉(zhuǎn)化,元又不得不下令重建城墻,開始了另一輪的歷史重復。 二、古代城防的防護器械 《武經(jīng)總要》云:“守城之道,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攻也。”也就說,周密部署,積極防御,方是王道。好在中國古人善于總結(jié)和積累經(jīng)驗,寫出了許多流傳后世的城防“操作寶典”,并漸漸形成一套成熟的“制式”裝備系統(tǒng)。 一類是阻滯實施。護城壕外,一般設有三四道人工障礙,主要有蒺蔾、鹿角木、陷馬坑、拒馬槍等,其目的主要是防止敵軍,特別是騎兵部隊近前。 蒺蔾有木蒺蔾和鐵蒺蔾之分。木蒺蔾是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果實外殼有堅硬的刺,古時作戰(zhàn)常常就地取材,將它收集后灑于敵軍必經(jīng)之路,用以刺傷敵軍人馬腳部。鐵蒺蔾自然是人工打造的“仿生”武器,具有同樣的功能,不過更結(jié)實,且能循環(huán)使用?!赌印芬粫?,就多次提到蒺藜的用途,指出除了在城內(nèi)要儲存外,在地道的進出口和門戶都應設置,以防止敵人偷襲。與鐵蒺藜相似的還有鐵菱角,主要是部署在水較淺的壕溝,或是近城的溪流塘陂,以防止敵軍涉渡。 鹿角木是狀似鹿角的木料障礙物,分為樹枝類與樹干類兩種,長達數(shù)尺,其中一端插入土中一尺多,其目的也主要是用于阻擋騎兵,有點像近現(xiàn)代戰(zhàn)爭中布防常用的鐵絲網(wǎng)。這種阻滯裝備發(fā)明于漢代,三國時期魏軍曾大量運用于守城。用來遲滯敵軍騎兵的行動還有陷馬坑,一般設置在敵人通行的道路和城門的內(nèi)外兩側(cè),呈巨字形或亞字形排列,坑中底部布滿削尖并用火烤過的鹿角槍和竹簽,坑上以芻草或種草苗覆蓋,藉以欺敵。另外,還有一種稱為機橋的陷阱裝置,主要是部署在壕溝上,平時與正常的便橋無異,但當有敵軍攻城時,則可將栝木取下,敵軍一踐踏橋面,橋就立刻翻覆。 另一類是防守武器。如果說上述阻滯設施只是守城的第一道防線,那么第二道防線,也是最重要的防線自然是對付像螞蟻一樣密密麻麻攀爬攻城(即墨子所云的蛾傅,或?qū)O子云的蟻附)的城頭防守。其中應用最早也最多的防守武器應該是檑具。早在《周禮·秋官·職金》疏中就有“雷,守城捍御之具”的相關記載。 擂具是在一根巨大的木柱上釘上尖銳的逆須釘,然后通過重力投擲產(chǎn)生殺傷力的防守武器。除了木檑,還有磚檑和泥檑,主要是在城中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的木檑替代品,殺傷力自然會大打折扣。因此到了宋代,古人又發(fā)明了可重復使用的回收型檑木,主要有車腳檑和夜叉檑兩種。車腳檑是自城上立一個絞車,然后以車輪作為檑具,投擲后再以絞車收回。而夜叉檑(又稱留客住)的設計又要巧妙許多,在檑木的兩端裝有輪子,雖然同樣依靠城上的絞車施放,但因為極大地減少了逆須釘和城墻摩擦時的阻力,回收速度加快,自然作戰(zhàn)效率要提高許多。 與擂具功能相類似的還有一種稱作“狼牙拍”的防守武器。根據(jù)《武經(jīng)總要》記載,狼牙拍是在一塊長五尺(1.57米)、寬四尺五寸(1.41米)、厚三寸(0.09米)的榆木板上釘滿長五寸、重六兩的狼牙鐵釘二千二百個,四面各裝上一刀刃,以加強殺傷力。敵軍攻城時,守城士兵用兩組繩子將拍面舉起與城墻垂直,待到敵軍攀爬到拍面下方時,突然放下,以產(chǎn)生最致命的殺傷力。而針對敵軍攻城用的轒辒(又稱木驢車,四輪車上立木架,蒙以牛皮,下可容10人,猶如古代木制裝甲車),守城士兵則會用一種稱為鐵撞木的武器進行破壞。鐵撞木是木身鐵首,鐵首由六個鐵鋒組成,每個鐵鋒長一尺(約30厘米),狀似一顆大狼牙鐵釘。通過巨大的撞擊力,破壞攻城車輛的頂部,然后再投擲以火箭,燃燒破壞。 針對攻城士兵的還有一款頗有意思的進攻型防守武器,即所謂的“飛鉤”,又名“鐵鸮”。它是由一個鋒利的鐵鉤和一段長長的鐵鏈組成。因為攻城的敵軍士兵頭戴鐵盔,身穿鐵甲,往往行動不便,加上擔心矢石攻擊,不敢抬頭,所以守城軍士趁著機會,拋下飛鉤,鉤住盔甲,猶如釣魚一般,將敵軍半懸空中,任由守城一方痛擊。 此外,守城士兵還擁有其他種類繁多的單兵作戰(zhàn)武器,如拐突槍、抓槍、拐刃槍、叉竿等??紤]到守城戰(zhàn)的特殊性,這些守城武器與野戰(zhàn)武器大為不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長,一般都在七八米左右。有些武器還需要特別設計,譬如一種叫剉子斧的武器,和一般“直柄直刀”的斧頭不同,而是采用“直柄橫刀”的方式,主要是用于鉤刺攻城人或鏟砍攀城人之手。而單兵使用的防御盾牌也有所不同,一般有木立牌和竹立牌之分,兩者型制相近,都是又高又大,并附有拐子(支撐架),以便士兵騰出手來,在盾牌后發(fā)起攻擊。與木立牌相比,竹立牌的防御力更佳,它是將厚竹條用牛皮條編綴而成,甚至整個盾牌都會覆上牛皮,特別堅固,在有敵情顧慮下,士兵巡視城墻或駐扎戰(zhàn)棚時,可以用它來防御火炮火箭的襲擊。除卻這些制式裝備外,石灰、沙子、火油,甚至開水也都是必備的防守類攻擊武器,雖然殺傷力有限,但也能起到煙幕彈、燃燒彈,甚至毒氣彈的效力,以達到擾亂敵軍、掩護進攻的作用。 再一類是防護設施。因為攻城的軍隊除卻采用人海攻勢外,往往還會采用三種方式輔助進攻:一是石攻,二是火攻,三是土攻。石砲車是攻城的重型武器,對城墻有著巨大的破壞力,針對此,守城部隊往往采用一種被稱作“累答”的防護用具。累答是由粗麻繩緊密編成細密的軟簾,表面涂泥漿層防火,然后懸掛于城樓、女墻、望樓外面,以防護墻垛,使其免為飛石所破。 攻城部隊也常常利用砲車往城里投擲燃燒彈,因此城墻上的防火措施也非常重要。墨子就特別強調(diào)這一點,不厭其煩地強調(diào)“涂泥防火”和“多備水具”。大概他那個時代地下水淺(地下三尺即見水),容易打的緣故,他甚至要求每一百步挖一口井,以備之需。到了宋代,城墻消防主要采用水袋的形式。《武經(jīng)總要》要求一座城門必須配置兩具水袋。水袋系用牛馬雜畜的皮毛制成,一般可以貯水三四石,出水口是一根中間打通,長約一丈的粗徑竹竿,權(quán)當消防水管。另外,當時還發(fā)明了一種能將水推壓噴灑的唧筒,遇到城上的城樓或戰(zhàn)棚失火,以三至五人為一組,立刻提起水袋灌救,頗有效率。如果敵軍在城下起火,則用一種用豬或牛的胞衣特制的水囊,投擲火中,囊破水出。如果是遇到油性的燃燒物,守軍還會采用一種大型的麻搭(類似現(xiàn)代拖把)沾泥漿來滅火。 而攻城部隊最慣用的伎倆,則是挖掘地道攻城,往往令守城部隊防不勝防。不過,早在墨子時代,已經(jīng)找到相應的破解之法。其具體方法是在城內(nèi)的各方先掘好深二丈(6.26米)的洞穴,然后選擇耳力好的軍士待在洞中,然后取一個新的甕蓋在洞頂,只要敵人在數(shù)百步(一步相當于1.57米)之內(nèi)活動,洞中的軍士就可以藉由聲音來判斷敵軍的方位,然后再利用風扇車迅速地將毒藥、濃煙或石灰粉吹向敵軍方向。同時也可以在敵方地道方向預鑿地道,兩旁橫向鑿洞,隱藏伏兵,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將地洞中的敵軍一一殺死。 當然,在實際戰(zhàn)爭中,無論軍力,還是士氣,攻城一方往往處于強勢主動地位,守城一方必須因敵設防,機動靈活地將“守城術”加以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遇賊殺賊,見招拆招,方能取得守方的勝利。 發(fā)生在西魏大統(tǒng)十二年(546)的玉壁之戰(zhàn),便是經(jīng)典的防守案例。當時,東魏丞相高歡領重兵進攻西魏的玉壁城,晝夜不停,守城將領韋孝寬則隨機應變,竭力抗御。東魏軍先是在城南筑土山,欲居高臨下攻城,而韋孝寬則針鋒相對地加高城樓,并始終高于敵軍土山,同時多備戰(zhàn)具,展開積極防御,終使東魏軍不能得逞,氣得東魏統(tǒng)帥高歡大叫:“縱爾縛樓至天,我會穿城取爾?!? 遂后他改變攻城戰(zhàn)術,采用“孤虛法”,一邊集中兵力攻擊北城,晝夜不息,一邊在城南秘密挖掘10條地道。韋孝寬得知情報后,便命令守城兵士挖掘長溝,切斷東魏軍的地道,并派兵駐守,待東魏軍挖至深溝時,順手將其一一擒殺。此外,他還在溝外堆積木柴,備好火種,發(fā)現(xiàn)東魏軍在地道中潛伏,便將木柴塞進地道,投火燃燒,并借助牛皮囊鼓風,烈火濃煙,把地道中的東魏士卒燒得是焦頭爛額,慘不忍睹。高歡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命人制造“攻車”,撞擊城墻,所到之處,莫不摧毀。韋孝寬見狀,采用以弱克剛的辦法,命人用布匹做成帳幔,然后隨其所向張開,攻車撞之,布受力懸空,沖擊力頓時消解干凈,城墻絲毫無損。 韋孝寬是一名聰明的將軍,可高歡也非等閑之輩。他命東魏軍把干燥的松枝、麻稈綁到長桿上,灌以膏油燃火,去焚燒帳幔,企圖連玉壁城樓一起焚毀。韋孝寬則隨機應變,命軍士把銳利的鉤刀綁到長桿上,等火桿攻擊時,即舉起鉤刀割之,把正點燃的松枝、麻稈全部割掉。屢戰(zhàn)屢敗的高歡也毫不氣餒,又轉(zhuǎn)用地道法,命攻城士兵在城四周挖掘地道20條,用木柱支撐,然后以油灌柱,放火燒斷木柱,使城墻崩塌。但韋孝寬早有準備,城墻崩塌處又及時用柵欄堵住,使東魏軍無法攻入城內(nèi)。高歡率兵攻城50天,士卒傷亡7萬人,精疲力竭,用盡心機,仍未攻克,只好恨恨撤軍。 其實,守城的辦法,如果只有“見招拆招”還是遠遠不夠的,畢竟這仍然在消極防御的范疇。守城術的至高境界,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膽大心細地采用“非常規(guī)”的辦法。譬如唐時李光弼率領的“太原保衛(wèi)戰(zhàn)”,其中采用的一些“土行孫”的手段,實在令人嘆為觀止。一般來講,挖地道都是攻城一方的行為,李光弼卻不以為然。他派人主動挖掘地道,通至城外,然后待叛軍在城外叫罵挑戰(zhàn)時,派唐軍冷不防地將其拖入地道,然后拉至城上斬首。從此嚇得叛軍膽戰(zhàn)心驚,走路時都要低頭看地。而當叛軍用云梯和筑土山的方法攻城時,李光弼又逆向思維,命唐軍在城下事先挖好地道,使叛軍靠近城墻時,陡然塌陷,反將其統(tǒng)統(tǒng)活埋。不知何故,李光弼特別偏愛“地道戰(zhàn)”,并將這種戰(zhàn)爭藝術演繹到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最令人叫絕的一次,他先是以詐降手段,與叛軍約期出城投降,然后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軍軍營之下,先以撐木支頂。到了約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將率數(shù)千人出城偽降,叛軍不知有詐,正在調(diào)動出營時,突然營中地陷,死千余人,頓時一片慌亂。唐軍乘機擂鼓吶喊,猛烈沖擊,殲滅叛軍萬余名。大概也正是這種神出鬼沒、沒有“章法”的守城術,徹底讓叛軍崩潰,并最終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古代三弓床弩結(jié)構(gòu)圖 三、古代城防的重型武器 在守城戰(zhàn)中,作為遠射武器,除卻一般意義上的弓和弩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重型武器,不能不提。一種是巨型床弩。這種床弩為增加發(fā)射的力道,都是以復合弓來提供足夠的彈力。這些床弩的發(fā)射機制和個人型所使用的弩機不同,一般是以槌子來敲移“牙發(fā)”,使弦脫離,進而帶動弩箭。床弩一次發(fā)射數(shù)十箭,對于敵人的密集攻擊具有很大的傷害力。中國古代城池基本都設有弩臺,便是放置這種大型弩機用的。宋代時常用的三弓床子弩,張時需用士兵數(shù)十人架床,最遠可及三百步。 另一種便是炮車。火藥發(fā)明之前,所謂的“炮車”指的是投石車?!段浣?jīng)總要》曾提到:“凡炮,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蓖妒鞯脑砗芎唵?,通過杠桿的作用,一邊置放炮石,一邊是由多條拽索組成,運行時,通過多個士兵抓住拽索,一起猛然發(fā)力,將另一端的炮石反彈出去。這些炮中大多數(shù)都以“梢”的數(shù)量作為名稱?!吧摇笔侵概跅U的組成結(jié)構(gòu),若為一支炮桿則稱為單梢炮,五支則稱為五梢炮。復合組成的炮桿彈力較佳,容易將炮石投擲更遠處。單梢炮炮石一般有兩斤重,需要40名拽手拉動,可拋至50至80步(78.25~125.2米)遠。 后來陸續(xù)出現(xiàn)的炮身愈來愈大,性能也愈來愈佳。譬如七梢炮的炮石達90斤重,需要250名拽手,最遠射程可達90步(140.85米)。不過,這個射程的數(shù)據(jù)有些存疑,以單梢炮射程為例,《武經(jīng)總要》提到是50~80步,但在《襄陽守城錄》的實戰(zhàn)記錄中,卻可以達到250步(391.25米),相差三至五倍之多。也許是技術改進或者別的什么緣故吧。不管如何,在冷兵器時代,這種石炮的威力已經(jīng)相當可觀了。在釣魚城保衛(wèi)戰(zhàn)中,宋軍的多梢炮曾經(jīng)讓仰攻的蒙古軍吃了不少苦頭,大汗蒙哥就是被石炮砸死的。不過,按明朝正德《四川志·釣魚城記》的記載,言其是“中炮風而死”的。所謂炮風,大約是受到炮擊的震動,跌倒中風后死亡。如果真是如此,可以想見此炮發(fā)射時是何等驚天動地。 這種石炮是冷兵器時代最具有威力的守城裝備,同時也是最具殺傷力的攻城武器。在靖康年間的第二次東京保衛(wèi)戰(zhàn)時,安放在封丘門外的數(shù)百座大炮來不及撤進城內(nèi),“遂為金人所得”,成為他們攻城之具。可以說,靖康之難的最大轉(zhuǎn)折點,便是這些“超級武器”的易手,防攻力量旋及產(chǎn)生了扭轉(zhuǎn),東京城破已是不可避免。 炮石車的巨大威力也引起了蒙古人的注意,特別是面對中原高大堅固的城防時,蒙古人逐漸意識到,只有“超級巨炮”才能撼動所謂的“金城湯池”。于是,在圍困襄陽城,面對久攻不破的尷尬局面時,蒙古人從西域引進穆斯林工匠建成的配重式投石機(俗稱“回回炮”)。此炮發(fā)射的炮彈重達150斤,大炮發(fā)射時,“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這種可怕的大炮,讓堅守五年的襄陽軍民守城意志迅速崩潰,久攻不克的堅城迅速落入蒙古手中。此后,這種被稱作“襄陽炮”的重型武器,遂成為蒙古人在歐洲、中亞等各地攻城略地的必備利器。 隨著火藥的發(fā)明,特別是其在戰(zhàn)爭中的廣泛使用,火炮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城池防守理念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大型火炮愈來愈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無論攻守哪一方面,誰的火器占據(jù)優(yōu)勢,誰便掌握了戰(zhàn)場的主動權(quán)。譬如在明末的寧遠保衛(wèi)戰(zhàn)中,明軍城上的十一門紅夷大炮便立下了汗馬功勞。紅夷大炮質(zhì)地上乘,在寧遠三日血戰(zhàn)中,不停地向城下轟擊,周而不停,每炮打出,死傷無算,殺傷數(shù)里,終于止住滿人的瘋狂進攻,轉(zhuǎn)危為安。 那么,當戰(zhàn)爭發(fā)展當火炮唱主角時,特別是攻城一方火力強大,占據(jù)炮火優(yōu)勢時,守方是否就必敗無疑呢?其實也不盡然。以1653年海澄之戰(zhàn)為例,當時清軍數(shù)百門大小銃炮不分晝夜地發(fā)射,轟向鄭軍的陣地。鄭成功便命令將士挖地窖藏身,待敵人登城時,再鉆出地窖繼續(xù)作戰(zhàn),并最終取得守城的勝利。這一戰(zhàn)役中,鄭軍所挖的地窖,相當于近代戰(zhàn)場所常見的散兵坑或掩體。在后來清軍的大小金川戰(zhàn)役時,藏軍方面也是采用這種挖土坑的辦法,消解了清軍的火力優(yōu)勢。戰(zhàn)后清軍大將阿桂在《平定兩金川方略》中感嘆道“所掘地窖堅厚深曲,竟同鼠穴,炮子實有不同直透之處”??磥恚袝r候土辦法反而是最有效的辦法。 20世紀60年代,針對美蘇核襲擊的威脅,按照 “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戰(zhàn)備工作指導方針,全國上下掀起了大規(guī)模修筑國防工程和城市人防工程的高潮?!吧钔诙础彪m然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可從城市人防的角度來看,卻是科學、合理的辦法,當然,這都是題外話。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火器的大量運用,冷兵器時代已經(jīng)不開避免要拉上維幕時,中國卻依然固守,并癡迷于冷兵器時代的城防。城墻的規(guī)制和建設,依然與兩千多年前并無二致。而那時西方國家的家和軍事家,已經(jīng)敏銳意識到在火炮時代,城池堡壘的傳統(tǒng)防衛(wèi)手段已經(jīng)毫無意義,于是紛紛降低城墻高度,甚至完全拆解,以便把火炮效力發(fā)揮到極致,并專心發(fā)展火器,積極研究新的軍事防御理論。 然而,發(fā)明了火藥的中國人,卻在一個軍事的高峰期突然止步不前,轉(zhuǎn)而在高高大大的城墻里,尋求他們的安全感。如果說他們不注意火炮的運用也不對。以清末北京城的城防為例,僅正陽門上就架有大城炮八門、制勝炮三門、神威炮九門、鐵心銅炮四門、神機神樞炮一百零九門。更何況,北京的每座城樓前都有立有雄偉的箭樓,以及氣勢恢宏的甕城,而且全部城墻由青磚砌成,高大堅固。如果說當時的北京城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堡壘,一點也不為過??墒?,1900年8月14日,僅由18000余名士兵組成的八國聯(lián)軍,用了一天的時間便輕而易舉地攻下了北京城。我們且不評論當時清廷的無能和軟弱,僅是從純粹的軍事防御角度分析,這座城也丟得太過莫名其妙。當時守衛(wèi)北京的清軍和義和團拳民達40萬之多,而且火器配備也絲毫不差。當時在城內(nèi)的法國大主教樊國梁在日記里寫道:“街上防壘甚多,皆以米袋為之。除拳匪及屋內(nèi)官兵不計外,街上駐守之官兵其數(shù)至少也達一千五百,皆持快槍。”當時有一位目擊的美國人也說“中國槍彈亦甚猛烈”。而在聯(lián)軍沖開天安門,向皇城的第二道城門進攻時,也曾“遭到城墻上、城樓上猛烈火力的攻擊”。然而中國人的火槍再猛烈,也好像放鞭炮似的,熱鬧過后,人跑了,城丟了。據(jù)戰(zhàn)后統(tǒng)計,八國聯(lián)軍攻陷北京,聯(lián)軍傷亡400余人,清軍戰(zhàn)死640人。這樣的低傷亡率,自然令聯(lián)軍分外慶幸??蓪χ袊硕阅??難道40萬大軍,只有區(qū)區(qū)600余名忠魂嗎?最先攻入北京城的美軍第14步兵團的某連隊也便被“美譽”為“悠閑連隊”(Easy Company),是啊,so easy! 15年后,已經(jīng)是民國的時代,為了改善內(nèi)外城交通,民國拆掉了正陽門的甕城,改建了正陽門箭樓,并特地委托德國人羅斯克·卡爾設計,添建了水泥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另外還在月墻斷面上增加了西洋圖案花飾。 這是精彩的一筆,也是意味深長的一筆。漂亮雄偉的箭樓既然起不到它應有的作用,那就不妨放下架子,甘心變作一座城市的裝飾品。
 
(文/微世推-張凱)
免責聲明
本文為微世推-張凱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 微世推-張凱。歡迎轉(zhuǎn)載,轉(zhuǎn)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m.jib360.com/news/show-122319.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nèi)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nèi)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quán)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