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微世推網(wǎng)

掃一掃關注

當前位置: 首頁 » 快聞頭條 » 歷史科學 » 正文

平庸論文泛濫是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fā)布日期:2018-07-19 15:50:33    作者:微世推-張洪偉    瀏覽次數(shù):139
導讀

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xiàn),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這種泛濫會使社會的良知麻痹起來,它以無可非議的面目在社會上暢行無阻,讓人通過單純的文字積累獲得相當?shù)穆曌u,其示范效應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第一殺手,

  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xiàn),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這種泛濫會使社會的良知麻痹起來,它以無可非議的面目在社會上暢行無阻,讓人通過單純的文字積累獲得相當?shù)穆曌u,其示范效應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第一殺手,同時也是滋生不端行為的溫床。   當代中國進一步發(fā)展的基點在于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論文在科學期刊的發(fā)表,是科學成果得到社會承認的前提,而期刊選取論文的態(tài)度,則是創(chuàng)新思想是否得以露頭的關鍵。目前,畏懼非議已經(jīng)成為不少期刊阻擋創(chuàng)新思想的口實。它不是對作偽性文稿非議的畏懼,而是對開拓性文稿非議的畏懼。前一種畏懼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因噎廢食,那么必然對科學創(chuàng)新形成嚴重障礙,因此有些認識必須澄清。   創(chuàng)新是科學的靈魂,科學研究的要義是理論的不斷揚棄,即比較淺顯和比較片面的舊認識,被更加深入和更加全面的新認識替代和包容。新認識的多少就是信息量的大小,無論哪一種信息都要借助信號作為載體,文字就是最常用的信號。信號和信息之間有同構關系,但同構關系不是同等關系。論文信息量需要有一定的文字數(shù)量來表達,但他們之間沒有正向相關性,關鍵是要看論文對信息接收者思維中不確定性的消除程度,即要有新認識。   無論論文有多少規(guī)范,創(chuàng)新性必須是第一規(guī)范。只要是新認識,就必須突破原有的思維定勢,因而必然帶有風險。波普把可反駁性作為科學命題的基本特點,把邏輯上已列盡可能的命題、重言式命題、用詞含混不清的命題,以及宗教神話命題等,排除在科學命題之外,因為它們無從反駁。雖然后人對波普哲學有所批判和發(fā)展,但至少這個認識從現(xiàn)在來看還是有相當意義的,它應該是科學期刊審查論文的基本參考。   科學研究的起點是問題即矛盾,正確地捕捉到問題和揭示出矛盾,是論文成功的一半。一篇合格的論文,必須有一個多少具備突破性的核心命題,如果提升一步,還應該有一個獨創(chuàng)性的核心概念。新的命題和概念既然帶有離經(jīng)叛道的性質,就不可能迎合方方面面的好惡,所以引起非議是必然的。如果論文一開始就輕松得到普遍認可,那么它可能是一篇平庸之作。 天衣無縫 的作品,往往少有閱讀靚點可言。   在科學史上,重大發(fā)現(xiàn)在一開始都是充滿非議的。由于科學界存在非議,所以相對論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愛因斯坦得到諾貝爾獎的成果是他的次要發(fā)現(xiàn)——關于光電效應的光子解釋。在量子力學建立過程中,更是充滿了非議,愛因斯坦和玻爾之間的爭論甚至持續(xù)了幾十年之久。然而,非議不僅沒有影響到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成效,反而使得它們更加強勁地成長。時至今日,還有人在對相對論提出非議,這不是壞事而是好事。   從研究本身來看,科學活動的生機在于大膽猜測,所以理論必然要經(jīng)過假說這個階段。不經(jīng)過假說階段的論述,是對舊理論的復述,信息量很少或者沒有信息量。假說是以一定的事實為依據(jù)并在一定的科學范式下形成的,因而與虛幻的臆想有別;同時假說又帶有猜測性和試錯性,因而與成熟的理論有別。即使是成熟的理論,也還是相對真理,還要經(jīng)受挑戰(zhàn)。所以論文的價值不在于是否完善,而在于是否有新思想產(chǎn)生。   開拓性文稿除了思想不為世俗觀念見容之外,還不可避免地會有失實之處,盡管這種失實并非像作偽性文稿那樣系主觀故意而為,但往往被人作為排斥異見的根據(jù),將不成熟的新思想冠以 偽科學 。而期刊主事者只要缺乏社會責任,就會對這類論文盡量規(guī)避。于是很多期刊倒是 干凈 了,但也就平庸了。大批大批的空洞文章避實就虛侃侃而談,這些文章造就了不少 專家 和 學者 ,結果是難以計量的科學資源被浪費。   中國科學的真正危機不是作偽性論文的頻現(xiàn),而是平庸性論文的泛濫。作偽性論文在任何國家都難以杜絕,這種事件的發(fā)作頻率即使稍高一點,只要社會有足夠的良知,也是很容易被揭穿的。但平庸論文的泛濫則會使社會的良知麻痹起來,因為這類論文本質上也是不合格論文,它以無可非議的面目在社會上暢行無阻,讓人通過單純的文字積累獲得相當?shù)穆曌u,其示范效應是創(chuàng)新精神的第一殺手,同時也是滋生不端行為的溫床。   期刊編輯有兩大任務:一是阻擋失實內容,二是發(fā)掘創(chuàng)新思想。兩相比較,應該是后者的意義大于前者。如果把關注重心置于前者,就很容易窒息探索空氣,泯滅科學精神;反之,如果把關注重心置于后者,討論和批評就有發(fā)展的空間,失實內容也就不會得不到暴露。有失誤也有生機的期刊,肯定優(yōu)于沒有失誤也沒有生機的期刊。如果科學期刊僅僅滿足于沒有錯誤,那么它實際上已經(jīng)遠離了科學,在歷史長河的激流中早晚會銷聲匿跡。   科學沒有絕對正確,有不足和有非議是論文的常態(tài),求全責備不是對社會負責而是不負責。期刊追求圓滿的心態(tài)可以理解,但事實上做不到。在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大科學時代,任何期刊都很難完全準確把握論文信息,可嚴格要求的只能是對硬傷進行識別。應當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發(fā)表作偽性論文主要是作者的責任,發(fā)表平庸性論文主要是期刊的悲哀。論文的價值評判要有一定的時間期待,不去除浮躁情緒,科學創(chuàng)新斷無指望。   國家已經(jīng)把 包容性增長 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在這里 包容 主要指參與經(jīng)濟活動和分享經(jīng)濟成果的機會均等,其核心是維護社會生態(tài)的平衡,所以對科學發(fā)展也是適用的。從期刊來說,要盡量集納各種觀點,從作者來說,要平靜面對各種意見,從社會來說,要寬松看待各種失誤??偟膩碚f要包容各種非議,只有這樣才能營造 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的學術氛圍,保護創(chuàng)新性思想露頭。(原題《別讓平庸論文充斥期刊》)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文/微世推-張洪偉)
免責聲明
本文為微世推-張洪偉原創(chuàng)作品?作者: 微世推-張洪偉。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原文出處:http://m.jib360.com/news/show-112891.html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未對其內容進行核實,請讀者僅做參考,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觸犯法律的內容,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立即刪除,作者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涉及到版權或其他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郵件:weilaitui@qq.com。
 

Copyright?2015-2023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702000869號

粵ICP備16078936號

微信

關注
微信

微信二維碼

WAP二維碼

客服

聯(lián)系
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24在線QQ: 770665880

客服電話: 020-82301567

E_mail郵箱: weilaitui@qq.com

微信公眾號: weishitui

韓瑞 小英 張澤

工作時間:

周一至周五: 08:00 - 24:00

反饋

用戶
反饋